世界潮流的服貿
企管三甲 10041125 莊懷淇
先前已聽過梁國新顧問的對相關主題的演講,今天再聽高孔廉博士的說明,其實已經很清楚政府想要簽訂服貿的動機與企圖心。而兩位都是接近簽訂和協議談判的決策核心,對於簽訂的過程和影響結果都相當清楚,由他們來說明是十分恰當。
一、加入WTO—潘朵拉的盒子?
高老師一開始提到臺灣和中國分別加入WTO的過程和條件,我記得當時2002年臺灣爭取加入的過程十分艱辛,有中國的抵制和國內的反對聲浪,最後臺灣也不是以國家為名進入,而是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的經濟體加入WTO。
WTO多邊貿易體系之基本理念在於創造一個自由、公平之國際貿易環境,使資源依照永續發展之原則,作最佳之使用以提升生活水準,確保充分就業,並擴大生產與貿易開放、平等、互惠與互利,期能透過貿易提升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之經濟發展。其基本理念與規範準則有不歧視原則、漸進式開放市場、對關稅與非關稅措施予以約束、促進公平競爭及鼓勵發展與經濟轉型。
上述WTO成立之目的似乎很美好,推動全球貿易環境改造,但輕忽勞工權益、向企業利益傾斜、不公平的決策、密室會議等這類的批評聲浪從沒斷過。當初臺灣原本在GATT外享受GATT好處,免費的便車卻搭的不長久。之後臺灣的貿易量大增,在一九八○年成為全球第二十三大質易體後,競爭對手不再允許臺灣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美國與當時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在雙邊談判中不斷地要求臺灣降低關稅、消除非關稅障礙、並開放市場。臺灣在GATT的體制外遵守GATT成員應有的規範,確無法獲得體制內的保護,談判時總屈居於劣勢。臺灣加入WTO其實是面臨內憂(出口受進口地關稅限制)外患(列強要求降低進口關稅)的因素,然而加入WTO至今已12年,當初的加入的決定是否正確,如今也看得出一些成果。
雖然開放國內市場會衝擊到國內產業,但自由化帶來的國際競爭壓力讓堅韌的臺灣人找到新出口,提升國內的產業升級;而相關的法規制度,也因應國際規範作逐漸接軌;加入國際首要經貿組織WTO 對提升臺灣經貿利益及國際參與,均有相當大的正面助益,擴大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並提高臺灣的國際能見度;入會後,因進口產品種類增加,價格降低,也使得台灣人民生活品質有所提升,民眾對於商品與服務的選擇增加。
十二年前尚未加入WTO,當時引起的紛紛擾擾,現在回頭看,不知道當初贊成和反對加入WTO的人,現在如何看待今日的臺灣,是否有想像的糟糕?是否有想像的美好?經歷這段時間大家心裡都會有個答案…..
二、逢中必反?意識型態?
此次服務貿易協議會引起那麼大的爭議,當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簽約的對象是中國。臺灣人對中國的愛恨情仇是剪不斷理還亂,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對於中國的情感充滿矛盾與曲折,三言兩語道不盡。
早期,大部分臺灣人的祖先為了求活路,選擇從中國越過「黑水溝」到他們所認為的「新生之地」,再加上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一百五十萬軍民,如果當初有人問他們「你們是哪裡人?」,我相信他們站在臺灣的土地,回答卻會是他們的原鄉名。第一批來臺灣的漢人至今已有四百年(約明朝萬曆年間),而他們的後代會如何回答同樣的問題,我想九成的人都會回答「我是臺灣人」,也包括我在內。
面對中國難以掩飾的「統一」野心,對臺灣人來說的確是戒慎恐懼,深怕臺灣被赤化,失去臺灣最引以為傲的「民主自由」。對於服貿內容,官方似乎也沒有全面並清楚的說法,每個人各自解讀,至於是否為事實,無法得知和即時應證,然而這樣更引發大家對於服貿的不信任感。
其實,對於服貿不論大家是支持或反對,都是站在同一個立足點—希望臺灣好,至於正方與反方的辯論誰好誰壞,我認為並沒有這個必要,因為站在不同面向來談論同一件事情,就像永遠不會有交點的兩條平行線,各說各話的辯論毫無意義。
政府如果認為簽訂服貿對臺灣是有一定幫助的話,不是要說服大家接受,而是讓大家想要接受。但是,這必須有清楚的資訊來源作為前題,周全的資訊用簡單明瞭的語言告訴民眾,簽署後我們必須面對的狀況,政府的因應措施,都應該攤在陽光下供大家檢視,這是政府對於民眾必須的交代。
學運發生後,相關的資訊爆炸性地產出,但每一項資訊都有各自的觀點,無法全面性地涵蓋。站在我的角度看這些評論,很多都是意識型態的問題,我沒辦法讓每個人想法一致,但必須儘量保持超然的態度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本質」就是我該做的事。
三、結語
針對服貿的議題一開始的「選擇性認知」就已經放棄討論轉圜的空間,就像許多懶人包再一開始就能看出懶人包作者的立場,大家在瞭解此一議題時就會主動「篩選」他們想要看的懶人包,立場一開始就已經偏頗了。況且這個議題在進行討論時,如果早就預設立場,很容易沒有交集,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就算延伸再長,也不會有交點(共識),放下預設立場,才可能有共識產生。
我認為在服貿議題上要簽、不簽,沒有所謂的對與錯,而是「利害關係」與「受影響人」的角度問題。未來的得利益者一定說:「這對我好處多多,一定要簽啊!」,受害人一定不會這樣說,而且強力反對,但是要政府顧誰呢?可以讓「得」與「失」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嗎?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當權者手上,希望他們能將此議題處理道讓大多數人心服口服。
其實在學運開始的前三天,臉書的塗鴉牆瘋狂洗版,新聞一直播報,服貿的相關資訊爆炸,那三天我過的很焦慮,無法思考這場支持學生運動和反對學生運動到底哪一件才是「做對的事」?每個人口中的「正義」說得理直氣壯,「實現正義」行動的背後意義相互衝突,那幾天一直在思考「誰的正義才是正義?那我的正義呢?」。
或許「正義」不只一種答案,有人願意實踐他所認為的「正義」,我覺得他勇敢;有人沉默不語,我也覺得沒關係。不管如何,最後每個人都必須為他們所做的決定,面對及承擔最後的結果。
天祐臺灣。
世界潮流的服貿協議
企管三乙 10041242 陳佩昀
我覺得台灣對於大陸,有人想要在各個層面上交流,當然也有想要與大陸人往來,但因為以往所受的教育,對大陸人還是有許多不確定感,關於服貿,其實我很感謝太陽花學運,學生們團結合作的站出來,讓全民瞭解什麼是服貿,而不是懵懵懂懂就簽了,雖然有人說跟他國簽就沒事,但只要跟中國相關就會鬧得沸沸揚揚,逢中必反,但我並不這麼認為,這次學生主要訴求反黑箱,30s完全不符合程序正義,如果連這個都沒辦法協商,那以後的問題是否也會重演?
這次太陽花學運受全球矚目,民主活動也越來越成熟,很多學生平常都在虛擬世界抒發感想,但這次卻走到實境上街表達訴求,再透過虛擬網路宣傳的方式,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學子的訴求,華爾街日報寫著:「無論兩岸經貿是否簽訂完成,未來經濟都會更加緊密」,所以對中國在服貿中讓利很多給我們,是否會對以後支配台灣,或是我們更依賴中國,充滿了問號。
而簽訂服貿最具影響是人員跨境移動,政治利益最大,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擴張的潮流下,台灣雖然GDP逐年在成長,但工時增加,實質年薪倒退16年,既得利益者是大財團、台商,特別獨厚紅頂商人,每年的營業額不斷增加,但實際的利益卻沒有回饋到勞動階層、青年及弱勢族群,所以我們這一代的學生對未來充滿了疑慮,因而有反自由化,反不對等,反大陸人來台投資,但也因為這次的學運發起,中國張志軍也正視到以往利益不均衡,開始想要由大企業往中小企業與民眾對話。
在聽演講中,有台商不讚同學運,認為他們是受政治人物的利用,其實不盡然,因為他們同時對國民黨及民進黨感到失望,國會的生態是多數表決權,在朝大野小時,國民黨佔多數,所以表決時會有利執政黨,民進黨不同意且票數少就杯葛,每當意見不合時都上演一齣鬧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所以學生們才站出來表達自己的訴求,有學家認為馬英九是既定條件的框架,在未來執政的兩年都不會改變,服貿在未來一定會通過,同時他也是黨的主席,國民黨有些不讚同但也會因為黨紀而贊同,所以國民黨跟民進黨需要在這既訂條件的框架做出最有利台灣,這才是大家關心的議題,而不是隨著學運的結束,朝野兩黨持續惡鬥,兩邊都要檢討,拿出實質上及建設性的作為,才是對台灣未來發展更有意義,畢竟大家都想要美好的未來。
現今有不少青年人對台灣物價漲,薪水不漲,感到失望而紛紛至美澳及東南亞區域工作,最重要還是提升自我競爭力,我認識很多的陸生,都要到英美留學,他說環境使然,不讀不行,中國市場太競爭了,人才濟濟,很多都是海歸派,具有國際觀,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加油,雖然我們有軟實力,在環境及氛圍所養成的民族特性,且90後許多學生充滿創意,同時中國也驚嘆台灣服務業,能做到畢恭畢敬的精神,現今也有台商把服務業的模式,敬業有禮貌的精神帶去給大陸員工執行,但我覺得隨著長久的交流,競爭力也越來越激烈,台灣如何讓軟實力持續並遙遙領先且不容易被複製,是一門大學問,是大家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於服貿的心得
交換生 04102535 劉鴻昊
作為一個大陸交換生,在聽了關於服貿的講座之後應該站在我的立場來談點什麼了。我不是專業人士,所以關注點不太會在專業這方面,畢竟服務貿易協定是由兩岸的有關部門與長期從事這方面談判的專家們談下來的。而我能做的只是說出我的想法。
服貿對大陸好不好?
不好,很不好,非常不好。有一位大陸網友用八個字評價:喪權辱國,割肉飼虎!簡單說,就是大陸開放給臺灣的比較多,大陸得到的沒啥實質意義。比如,美容美髮的臺灣開放給大陸,你若有手藝,在哪不能混飯吃?有多大可能去臺灣給人剃頭?殯葬業的,去臺灣火化還是趕屍?有意義?金融業只給10%股權限制,去了還不是給人注資拿拿分紅?這些都是名義開放,實際沒啥效用的,蒙古開放你去他那做遊艇,有意義嗎?大陸給的呢?太多了。
臺灣的學生們搞運動反服貿,我佩服他們敢為自己發聲也覺得臺灣相對來說是比較民主的,而我也反服貿,卻擁有著和他們不一樣的理由。反對的臺灣人民擔心服貿會讓他們更加依賴大陸,而最終被大陸統一。我覺得他們的擔心有一點點自相矛盾,因為如果你的經濟發展不好,有哪個國家還會拿正眼看你?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一樣的。至於統一對於國內領導人來說當然是重要的歷史任務,但對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來說,統一真的會比較好嗎?我不知道,但是起碼我不支持武力統一。我來了臺灣之後發現許多臺灣人壓根不想跟中國有任何關係,但本著來者是客的禮貌,對我們這些陸生還是很歡迎的。我作為一個大陸人,我反對服貿,因為每個人都會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但如果理性客觀地講,服貿對兩岸和平發展來說只會是個雙贏。
兩岸簽訂服務貿易協定後,臺灣反應強烈,罵馬英九賣台者有之,擔憂臺灣服務業全面淪陷有之,呼籲救臺灣者有之,對於那些擔憂,我有點不太明白了。
首先這個服貿協定,是相互開放,不是單邊開放。而且對臺灣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臺灣向大陸開放了3.6萬平方公里、2300萬人的市場,大陸向臺灣開放了960萬平方公里、14多億人的市場,怎麼就能片面地認定是臺灣淪陷呢?
其次,臺灣人民一直引以為豪的,不正是你們的服務業嗎?臺灣網友整天批判大陸服務品質不好的,說服務行業粗糙的,如果這是你們的優勢,又有什麼好怕的呢?客觀地來看,害怕的原因就是你們對自己並沒有自信,永遠不肯正視問題正視挑戰。當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無法阻擋的時候,不管是大陸人民還是臺灣人民我們都要去適應潮流,通過不斷的自我提升來避免被世界淘汰的後果。現在兩岸和平發展絕對是未來兩岸關係的大方向,我相信任何一方如果做出適當行為一定會引起另外一方的不滿,所以想要加深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就要開放。如果臺灣人民執意閉關鎖島,自我保護那一定會給自己帶來令人遺憾的後果。
想想當年的清政府由於自視過高封閉自己,導致發展極度落後最終是逼不得已才打開了自己的大門,而中華兒女卻因此承受了半個多世紀的屈辱和貧窮,學習歷史認識歷史才能讓人們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同樣的悲劇再度上演。
作為一個大陸學生,如果站在臺灣同胞的立場上還是支持服貿的,但是如果純粹以大陸人民的利益為考量來看,此協議絕對是非常不公平且讓人無法接受的。不過至於此協議背後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意圖與動機,我也不是太關注。還是那句話,落後就要挨打,希望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都可以有和平穩定的環境來一起攜手發展,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任務。
服貿演講心得
企管三乙 10041244 陳曉玫
這次商學院舉辦的服務貿易協議系列講座讓我受益良多,之前當我被問起對服貿的看法,我的回答是我不太瞭解服貿所以我不知道,透過學校舉辦的講座,我聽到高孔廉老師、兩位台商的經驗及呂鴻德老師的觀點,讓我更進一步瞭解服貿在做什麼以及為何我們需要簽訂服貿。我聽到許多之前沒有想過的層面,例如我們對大陸的限制其實已經違反WTO的規範,服貿並未達我們對其他國家的開放,加入WTO後其實台灣的企業活力跟競爭力都是提升的,也就是說競爭也許艱辛但刺激能促使台灣進步。老師也明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簽服貿?為了符合世界潮流、遵守世界貿易組織規範、迎向競爭、切合台灣需要。如果不簽,不利與他國協議、拖延喪失商機、香港後發先至…,這些都讓我更明白台灣目前所面臨的情況。我認為撇開兩岸政治關係不談,從實際的利益面看來,台灣沒有選擇,必須簽訂服務貿易協議,因為所有國家都在簽訂各種貿易協定,0%的關稅會讓台灣的產品根本無法競爭,不僅會被邊緣化也會直接對產業產生衝擊。
服貿議題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反服貿的太陽花學運讓大眾關心起這項協議,坦白說我也是因為這次學運才關注這個議題,對於這場學運我有許多感觸,我其實支持台灣簽訂服貿,因為現實逼迫我們必須妥協,我們也應該對自己的競爭力有信心,就像老師說的我們要讓自己茁壯才能將他們一直拋在後面,但看著在立法院抗議的學生,我覺得其實也沒有不好,也許他們攻佔立法院的行為不妥,但他們確實讓社會聽到不同的聲音,也讓大眾關心這個影響未來的議題,大家都覺得現在的大學生對國家未來漠不關心,也許這次學運能讓學生更關心自己的國家與自己的未來。想法不同才能激盪出更多火花,從各種聲音中找到大家可以一起前進的方向,而不是像現在的台灣每一件事都充滿政治色彩,為了反對而反對,當我聽到兩位學長分享自己的心情與經驗時,我覺得很感動,他們雖然跟我們隔著海峽,但希望台灣更好愛台灣的心情跟我們是一樣的,我想只要台灣的力量能凝聚而不是四分五裂,一定會有更好的競爭力。
這場演講讓我更加認真檢視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拒絕開放那就要有被世界邊緣化的心理準備,實際上面對全球化我們不可能不開放,如果只是單單與大陸競爭就讓我們如此害怕,那還有什麼未來可言。大陸市場是一塊大餅,台灣的市場太小,我們應該要去爭取大餅,而中小型企業只要有獨特的本領,也一定能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我想我要做的不是去反對開放,而是增加自己的實力與創新的能力,更關注大陸的發展趨勢、瞭解大陸市場,找出自己的機會與優勢,知己知彼就能百戰百勝,不需要去擔心競爭會讓台灣的產業萎靡不振,而是藉著大陸的市場讓自己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