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得分享

臺灣青年赴中國大陸就業與創業之準備和建議 講座心得



企管三甲  陳科軒


今天聽完張耀文主任的演講之後,讓我了解到去大陸創業會面臨到種種的挑戰。一開始張主任先提到中國「一帶一路」與臺灣「新南向政策」的對照圖,首先,「新南向十八國」包括:東協十國、南亞六國、紐、澳等。張主任提到「新南向十八國」的推動主旨是促進臺灣與東協、南亞、紐澳等國家經貿、科技、文化等各層面連結,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創造互利共榮新合作模式,建立「經濟共同體」意識,我認為這對於臺灣在市場上的發展會帶來助益。再來,張主任有提到新南向、新難向的差異,第一,東協、南亞、及紐澳各國種族多元、文化差異:各國語言、文化、消費者偏好、政治體制與經濟發展程度差異極大,這些環境背景與經驗都無法被任何國家套用。第二,東協及南亞國家動盪不安:部分國家近年來政治動盪、勞資糾紛不斷,以及受族群衝突干擾,甚至引發情緒不穩的狀況,這樣使經貿發展工作方面會複雜化,這是東協與南亞不易樂見的。第三,缺乏投資及租稅協定,我認為沒有投資的話,很難在市場上立足,也很容易被別人淘汰,這部分我相信要加以改善,不然會面臨許多危機。

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為全世界第四大彎區,由廣東珠江口、香港同澳門組成是個經濟圈的概念。粵港澳大灣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大灣區在連通性和一體化方面的提高也將促進該地區內部商品和服務、資金、人員和資訊流動,這是他們的一大優勢,此外,還可促進「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政策的推行。大灣區建設重點是將該地區轉變為科技創新中心、將大灣區打造成為集生活、工作和旅遊於一身的理想區域也是一個優先要務。這樣的核心是圍繞在體育和娛樂、藝術和文化、旅遊和接待等的生活設施,我認為上述張主任所講的作為可以吸引大量私營部門的參與,並帶動大灣區的知名度給更多人知道,這是能帶給產業最實質的幫助。

最後,是我認為整堂演講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就業與創業的選擇與差異。中國大陸的創業、就業市場的選擇,中國大陸新經濟方程式分為四大點包括:網路市場再壯大,瞄準移動用戶、互聯網+各行業,潛在利益超級大、證券業募創新銀彈,中關村變新矽谷、基礎、服務業出現商機,房地產、新能源更為重要。透過這四大點,讓我領悟到臺灣跟大陸在經濟體制下的差距了,大陸在規劃國家經濟方面,想到的事情太入微了,懂得運用自身優勢,在市場上保有競爭力,這是臺灣所欠缺該學習的地方。台灣青年在大陸市場選擇上,會透過四大依據:區位選擇、行業選擇、單位選擇、學習處理大陸人際關係的能力,至於區位選擇的部分是因為台灣青年的城市選擇偏向東部沿海地區,因為東部沿海的資源與地點非常優良讓人心動;行業選擇的部分是因為大陸的國際貿易、地產金融、文化旅遊業,是他們在市場上最吸引人的三大行業;單位選擇是因為台灣青年根據自己的成長軌跡與生活習慣,首選台資企業,其次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這四大選則是影響台青最主要的成因。

張主任有提到他認為去大陸可以先實習(讀書)>就業>再創業,我認為大陸市場夠大,值得去闖一闖,但要做好風險控管,最好先接地氣,有工作實習經驗,了解大陸當地的風俗民情吸取經驗,有利於之創業的基石。再來,台灣青年赴大陸創業,要先武裝好自己,千萬別為了補助而去做,最後有可能賠掉自己的資產與信用,所以要先了解好自身的專業領域與技能,做好風險管理,到大陸市場才不會吃虧吧!從零開始學起,不要怕起步慢,慢慢吸收經驗運用在自己的事業上,也是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就業、創業沒有標準答案,需要的只是勇敢追求的心態,順便訓練自己的抗壓能力,現在不適最好的時代,卻是最適合實踐也新的時代,這個結語給了我們年輕人許多的幻想,就像是追夢很簡單,但要實踐卻很難,最重要還是自己的勇敢與決心。



企管四乙  林韋仲


這次的演講主題是「台灣青年赴中國大陸就業與創業的準備與建議」,連續多次的演講都與課程主題相呼應,想必老師也將推廣至大陸就業創業的優點及未來可能的收益,但這位中華大學的張耀文教授並非如此,老師沒有一味的推廣大陸就創業,反而是讓我們從自己思考,怎麼去創業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無論是先就業再創業,或是搭上台灣政府推廣的南向政策順風車,把眼光放到東南亞,「在創業路上沒有標準答案,只需要勇敢探索」,這句老師的結語我想放頭開頭來,因為正是這句勇敢探索,才是許多年輕人不做的。

在老師的開場白後,丟了一個問題給我們,就是為甚麼一定得去大陸就業,東南亞不好嗎?政府剛好在推廣新南向政策啊。雖然中國大陸那邊的創業資源很多,惠台政策也不錯,而我認為正因為它是中國大陸,地廣人多能給的籌碼多,同時卻也得面對政治問題,我覺得現在都在講創業就業而已,八竿子跟政治打不著,但到了對岸開始創業時,很快就得面對政治問題了,所以我對於老師提的南向創業頗感興趣。

新南向18國包括東協十國、南亞六國以及紐澳兩國,面對中國人力成本日益增加,許多台企也轉往東南亞發展,這也是我們可以思考的點,何不一開始就在東南亞立點,你說中國人多市場大,但印度的人口數也快超越中國了,加上新南向共有18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風俗民情,複雜的市場也意味的多樣化的市場,雖然老師對於「新南向」有著「新難向」的隱憂,正也因為多數國家有多數不同的背景,加深創業困難度,但我認為這一塊市場真的值得研究。

或許在一些人的觀念裡,新南向帶著一種到開發中國家發展的感覺,但無論是馬來西亞、印尼,或是越南、泰國等等,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幾乎和台灣一樣,甚至過之而無不及,何論還有新加坡和紐澳等國家,就算國家複雜度太高,那印度總可以嘗試發展了吧,他們持續上升的人口數代表持續擴大的市場需求,或許用一個跳脫台灣人的思維,去重視當地國家的需求,誰說創業一定要前無古人,改良現有資源之後也可以後無來者。



企三甲 葉亭均


很感謝老師邀請了中華大學的張耀文教授和我們分享赴大陸就業及創業的注意事項及建議。一開始講師有提到現在東協正在崛起,而我國政府一直都在推動新南向政策,那身為台青的我們,就面臨一個抉擇,是要西進大陸?還是選擇新南向?其實我一直以來也會思考這個問題,新南向除了東協、紐西蘭、澳洲外還有南亞地區,而這些國家種族不同、文化多元差異極大,在某一國家的經驗無法複製到其他的國家,所以想進入到新南向發展的話,我認為必須對不同國家及市場進行研究,並深入了解文化、消費者習慣、需求及當地法條法規等等,我覺得新南向市場是肯定有發展機會的,但相對地也會有一定的風險及要克服的難點;另外西進大陸的話,我認為東部沿海地區已經差不多飽和了,除非你有能力與現有競爭者做出差異化或更加有特色的產品或品質,不然很難再有新的商機,如果是我的話,我也許會往更內陸地區去發展吧,而講師告訴我們「不論是選擇西進大陸,還是新南向發展,最重要是先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想要做什麼是最重要的,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及規劃。」

另外,關於大陸就業創業的部分,講師也給了我們一些建議,如果要去大陸創業的話,中國大陸現在有很多相關政策及計畫,且提供很好的福利及資源,如:免費公寓、資金補助等等,但講師特別提醒我們不要只看到誘因及利益的部分就被吸引過去,我們必須先了解中國大陸的遊戲規則,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講師也提到如果去大陸就業,有很多生活上的問題都需要去評估,像是擠地鐵的人生、醫療品質條件不佳、或是醫療費用更高……,這些是我能接受的嗎?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講師也建議我們「先接地氣有工作及實習經驗,能更加的了解風土人情再談創業」。講師最後提到「台灣人和大陸人有很大的差異是我們比較保守,總是想太多,比較顧慮風險,野心不夠大,因此動作都比大陸人慢」,仔細想想,正是如此,我的個性就是偏向保守及務實,會害怕失敗,所以在充滿不確定及風險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選擇不做,但是那這樣反而永遠都會裹足不前,永遠都在原地踏步。

聽完張耀文教授和我們分享赴大陸就業及創業的注意事項及建議,這讓我有更多的反思,也檢視到自己擁有台灣人的通病,也讓我有機會調整自己的思維及狀態,我們應該擴大視野去看,並且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如果總是害怕不走,那將永遠看不到風景,但當你願意邁出腳步時,那便離成功更進一步。



企管三甲  黃泰源


講師從一開始讓我們看見中國一帶一路政策與台灣新南向的差別,中國是以內陸開始延伸至歐洲,而台灣則是從新加玻到印度。現在很多東南亞國家崛起,台灣與東協、南亞、紐澳建立經濟共同體,講師也提到說不要小看東南亞來台灣交換的學生,他們回去自己的國家,可能會成為中上階級的人士,這點很有同感,在中原的交換生,每個人都非常有實力,他們跨國來讀書,增進自己知識與語言,基本上比台灣的大學生,都更具國際競爭力,他們的眼光不只自己國家而已,更是放眼全世界,台灣學生常常侷限在舒適圈內,不願意走出去與人競爭,甚至有些台灣學生對東南亞國家印象,還停留在未開發、貧困等。

東南亞國家具有多元種族與文化差異,且每個語言都不盡相同,這也是導致企業在某個國家成功的經驗,無法套用在其他國家。講師也提醒我們,要時常關注大陸經濟策略走向,這樣才能抓住機會,而不是坐等機會自己找上門,像是大陸目前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想打造成為全世界第四大灣區,許多城市因此計畫,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現在大陸以招攬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科技人才,有別以往人人都招的狀況,我覺得目前只學習一項專業科目是不足以應付現今社會的,很多科目都要與高科技來做連結,這才是現今社會所需,讓我想在中原念書這段期間,學習科技相關知識,目前有規劃學習程式語言與大數據分析,想在畢業後擁有其他學生沒有的競爭力。

講師提到說,到大陸就業或創業必須另很多波折,以交通方面,在尖峰時段搭地鐵,可是會被滿滿人潮給推上車的。在去年暑假,我有到上海實習過,由於實習地點剛好是地鐵路線交會點,每天早上不管公車或是地鐵,都要面對滿滿的人,在台灣先下後上,就不適用於大陸,你只要晚人家一步,後面就會蜂擁而上,將你往外擠。可以從這方面看見要在大陸14億人口中活下來,就必須有狼性,如果不努力爭取,就只會有一堆人踩著自己而過。

飲食方面上也要入境隨俗,像是重慶、四川等地,不吃辣的人可能就無法生活,每道菜都可見辣椒。飲食上的花費也比台灣高許多,上海一杯手搖飲,都是25人民幣起跳的,每次公司請喝飲料,都抱持感恩的心,在大城市,剛就業可能要面對生活花費與薪資打平的狀況,尤其是房租方面,有時候面對高租金壓力,被迫要生活在小空間中。像香港,大多數民眾居住在蝸居,吃喝拉撒睡都在一個小空間完成,有些沒獨立衛浴,要多人共用一間。到大陸創業該保持清醒的腦,做事要謹慎,演講者也送我們一句話「也許不是最好的時代卻是最適合實踐野心的時代。」



企三乙  吳亭儀


這禮拜老師邀請到的是中華大學的張耀文教授,他是許多育成中心的顧問及經理,有著非常豐富的經歷。面對著現在時代的趨勢,西進或南向是許多人的未來藍圖選擇之一,對於新南向政策,其實未來東南亞應該會有著龐大的市場,但對於語言及一些生活習慣方面還是需要較多的時間及努力去適應。看著爸爸這幾年在越南工作,其實遇到的事情也不少,排華運動、抗議活動以及一些我們認為十分不合理的操作模式,讓我對越南也有淺淺的認識,但也對南向比較怯步了一點,飲食習慣以及一些他們的行為可能與我們還是有比較大的差異。像是搭飛機過海關時,他們幾乎都會明的要錢,不給就可能找你的麻煩,確實讓人有點不能理解。

而張教授也提到了在大陸無論是創業或著就業方面應該注意的事項,平時我們比較認識的大概就是中共的總書記—習主席,對於其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並沒有太多的認識,但俗話說的好,入鄉隨俗,既然你要到其他地區發展,你就必須要了解當地的政治情況、法律以及其他當地的情形,才能夠知己知彼,創造更好的局面及發展。張教授也提醒了我們,若想要到大陸地區發展,應該要先到那邊實習,認識並熟悉一下當地環境,用短時間來評估一下自己是否適合這個地方,對於他們的生活模式及習慣能不能適應。至於若有機會到當地實習或交流,千萬也不要只跟到大陸的台灣人交流,更應該要多多認識當地的人,多多與他們互動,深入了解,也可以更快速地融入當地。

而大陸雖然現在醫療已經比較發達一點了,但與台灣健保相比,健保還是比較方便,而我們對於自己的醫療衛生品質可能還是較為依賴,如果到大陸地區工作,就要接受當地的醫療衛生條件,否則這樣諸多的不信任可能會耗費更多的交通費,造成所賺取的積蓄並無多少。大陸地區的生活模式與我們也有著諸多差異,像是支付模式、購物型態等等都必須要快速學習並適應,這樣才能更好的融入當地生活。總而言之,若到了他地工作及生活,就別把自己當作外國人,真心並快速地去學習、融入當地生活型態,才是個正確的選擇。



企三乙  温允綺


這一次講者一開始便以兩個發展方向為切入點,其一為南向,其一為本課堂主旨西向,對於現在很夯的南向講者也提到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語言,光是東協就有英語、越南語、泰語等多種語言,先不提學習的難度,各國之間的文化也存在極大的差異,要發展創業並根據文化及風俗民情鎖定目標客群更是困難的事情,當然也不乏有很好的合作,將資金技術人才結合的經濟共同體,且東南亞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也確實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發展地點,只是需要先考慮好自己的適應能力及學習能力,方能化危機為轉機在東南亞國家好好的發展。

而這次講者對於前往大陸發展,也與前幾次講者提及相同的事情,那就是要先了解當地的發展,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並理解如何最快又準確的根據資訊下決斷,例如目前看似與我國無太大關聯的中常委七人小組,其實他們在新聞的一言一行常常代表了中國將對台灣的經濟或政治採取的手段,其實很大程度也會對我們造成影響,因此也需要多加注意;這次講者也提到了目前中國方面對台灣的人才進行的一連串的政策像是26條措施等的方案,想吸引台胞等,都是我們在選擇自我發展時首要需要注意並理解的。

另外若是決定要往大陸發展也要格外注意當地的市場,甚麼適合去從事,甚麼需要多想想,例如文創等手做產品便不適合人多訂單多的中國,只能容納台灣人流量的網路平台也不適宜運用到人數是台灣的好幾倍的大陸一樣,此外也依舊提到了很關鍵的問題,要如何累積在大陸的人脈,許多人都是於高中時便前往中國發展,在當地有認識的人也可以很好的發現商機,且大陸當局也有意識到青年合作之於兩岸關係的重要性,因此也有許多優惠年輕的方案,對於年輕人來說不只是政策及補助,還有我們所擁有的學習能力及使用3C的能力,在中國不僅僅只是人脈重要,融入當地的支付及了解電商平台等同樣都是發展時的一大重點之一,唯有不斷的學習與了解,才可能在選擇創業及就業時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也才可能在這個不是最好的時代,實踐自己的野心。



企三丁  吳宜恩


這次來演講的是中華⼤學的張主任,演講內容主要是台灣青年赴中國⼤陸就業與創業的準備和建議,張主任是個資歷非常豐富的人除了是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助理教授之外,也是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實踐家國際創業學院執行長及榕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讓我相當佩服。張主任給了我們很多要到大陸創業的建議,我就提幾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是『大陸的市場很值得嘗試,但要做好風險控管,最好是先接地氣,有工作實習經驗,要了解當地的風土民情,再談創業』,這個觀點我非常的認同,大陸的競爭很可怕,要成功其實非常不容易,如果沒有先做好風險的控管,可能會承受不起失敗的代價,並且一定要有不管是在當地生活、工作、實習、讀書的經驗,因為一方面是可以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在大陸生活,一方面也是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消費者的習慣,當你選擇在⼤陸創業時,我想一定會容易許多。

第二個是『大陸是非⺠主及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建議多加了解相關資訊及法規』,這是真的,我曾經到大陸讀書過,可以很明顯感覺到大陸是個輿論沒有這麼自由的國家,包括講電話、傳微信都有可能被監聽,不像在台灣可以想講什麼就講什麼,所以到大陸工作在輿論上要非常謹慎有些話能不提就不提,包括政治跟中國與台灣關係的問題,當大陸人想跟你聊這些議題的時候,盡量避開跟轉移話題是最好的作法。

第三個是『學會生活上學習使用滴滴出行、微信、支付寶、美團外賣等APP』,只能說大陸的互聯網相當的厲害,連付款都不太需要用到紙幣,生活上非常依賴手機,所以大陸的第一步就是到電信申辦電話卡、到銀行辦卡並且綁定在手機上,只要做完這些事,你在大陸生活就完全沒有問題了,是真的!那個便性是會讚嘆的! 當然張主任還有給很多的建議,我都覺得非常的有建設性尤其是對那些已經考慮要到大陸創業的人因為他們更能從這些建議中去改變心態、調整生活方式等等。張主任最後的結語也提到『創業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勇敢探索』,我想就是事前作業要做足不要害怕失敗,如果你願意踏出台灣的舒適圈,選擇到其他國家創業,我認為這是能提升自己的人生經驗跟自我的鍛鍊,一定會值得的。



企三丁  曾毓雯


在這次的演講中,張耀文主任向我們分享了在大陸就業和創業該注意的事情,因為主任認為在我們手邊能看到的資料或是媒體所報導的並不一定是最真實的,而且近幾年的政策也和他過去所知道得有些改變。像是過去可以看到大陸一窩蜂在做創業基地,可是現在這些創業基地則是幾乎沒有人,因為它的熱潮已經退去,而且政策也做了一些轉向和改變,因此主任認為我們應該要去做一些選擇和思考。像是畢業後我該去哪裡?或是是否要繼續就學?是主任認為我們該好好去思考的。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問題,假如以後有機會可以到大陸實習或工作,是否應該要去嘗試一下,因為大陸的經濟發展快速,很多方面是可以比在台灣學習到的還要更多、更廣,也可以讓自己更有國際觀,本來想利用大四下的時間去大陸當交換生,雖然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不知道能不能有機會,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希望能去試試看,挑戰自己。

除此之外,主任也向我們提及了在大陸創業這個選擇,尤其大陸的市場夠大,很適合嘗試,不過他認為如果想要在大陸創業的話,最好要在有工作或實習的經驗下以及做好風險管理的條件下再做考慮比較好,否則很有可能賠了自己的信用額度。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任最後和我們分享如果要在大陸創業的話可以朝運動這塊發展,因為大陸土地大、人口多,假如媽媽住在四川,兒子當天在北京有重要的足球比賽,媽媽想看兒子當天的足球實況轉播,這裡就有了賺錢的機會存在,因為媽媽會願意付錢給能夠幫他去北京錄影直播的人。我認為主任這個想法非常有創意也非常貼切,我沒有想過在這麼細微的日常生活中,竟然就存在了創業的機會,讓我對於創業這種想法不再那麼排斥或是恐懼。因為之前我在聽到創業時,都會有刻板印象認為創業一定要很獨特或是新技術才有辦法達成,讓我在還沒開始前就認為創業這條路不可行,但在聽了主任今天的分享後,我才感覺到創業好像沒有那麼遙不可及,但要先做好基本功,像是了解自己的專業領域等等,再來談創業,會比較適合。

而主任也談到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開始批評大陸一帶一路的政策,因為所有和它相關和往來的國家都會受到重創,比如說大陸去幫他們做基礎建設,像是蓋房子、蓋鐵路等等。但是這個政策也不一定不好,因為它在幫大陸拓展國際的視野方面很有幫助。因此,每個時間的政策都有它的優缺點,不管在工作和創業方面都有可能會帶給我們影響。今天的演講我認為很有意義也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讓我對於大陸和在大陸創業方面有更多的認識和想法,謝謝老師和主任讓我有這樣的機會學習。


會計四丙  雷振宜


今天的演講邀請到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的助理教授,張耀文老師;他同時也是中華大學創新創業中心的主任,曾經在中原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服務的他,是位在創業上頗具經驗的老師。張主任在演講的一開始給了我們一些中國大陸以外的選項-新南向,他舉了一些很實際的例子,例如:東南亞本身的政治和語言差異,以及台灣青年較為缺乏的事,像是南韓的青年去越南會合作打出某類商品的一條街,讓消費者想要買那樣商品時可以第一個想到那裡。我覺得這是很有趣的例子,一群青年可以團結起來在國外創造出自己的特色,聽起來就能讓人產生興趣,甚至讓人覺得一定要去朝聖一下;另一件我覺得很值得做的,就是加強個人第二外語的能力了。如果你沒什麼語言基礎,就算有再多的能力也很難在海外闖出一片天。因此我認為台灣青年除了可以多訓練自己關心國際新聞外,也可以多聽幾個國家的語言,讓自己在語言方面附有更多的彈性,也為自己的職涯增添一點可能性。

第二個我覺得很棒的部分是張主任分享就業與創業該如何選擇。主任表示:就業與創業可以是複選題,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優先次序。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國大陸是個神祕又特別的國家,想打入中國市場除了需要創意,更需要能力,因此,接地氣就成了台灣青年必學的一門課。主任給了我們一個很不錯的建議,想去大陸創業的人,其實不必急著一去到當地就馬上創業。你也可以選擇先去那裡就學或實習,先習慣當地的生活模式,融入人群、了解風俗民情、建立人脈等等這樣一方面可以多累積一點人際相處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決定創業時有更明確的方向,成功的機會也就更大了。

什麼是成功?張主任給成功下了一個非常棒的定義:看3~5年後,這家企業放大了幾倍?增加了多少的就業人口?企業除了賺錢更應該注重社會責任,這樣才有一間企業的價值。不要覺得這些事不可能,想要創業一定要有比別人更大的信心和能耐。聽了這麼多場演講,我發現講師們的共同會分享的一個觀念是台灣有太多的小確幸,而中國的市場規模遠遠比台灣大上幾百倍甚至幾千倍。如果我們的眼光總是被自己侷限,是沒辦法在大陸創業的。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台灣的手作文創,由於這些文創商品是手工製作,一年的產量可能不到一千個,但大陸人的訂單可能一次就是上萬個,有訂單卻沒辦法接,這種時候就真的會非常的可惜。最後,張主任用深耕的觀念來做總結。想在大陸長期發展,勢必要懂得深耕融入,如果一直在台、陸之間兩邊跑,想靠著跳槽賺錢,是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的。了解兩地的不一樣,清楚「成數」與「乘數」格局的不同,用開闊的心胸努力到底,成功就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