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得分享

大陸台商的危機與轉機-遷移、升級與轉型 講座心得



企管三乙  張瀟揚


今天聽了洪國基總經理的演講,獲益匪淺。先説一下洪國基先生,是公司的領導,主要負責處理進度,與大老闆進行決策。首先洪先生先講到了危機與轉機,創辦一個公司一定要有危機意識,通過不斷提醒自己,進而找到轉機。一些人的觀念很有差異,整個公司上下的觀念都會有差異,所以管理并處理公司事務并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洪先生提到了一點最重要的事情,與前幾位講員一樣,都提到了大陸的人口,大陸的人口是生意最主要的來源,不管是九幾年,還是現在,中國大陸人口數量都是關鍵。我自認爲在大陸很容易賺錢,不求單個產品的利潤,只求數量帶來的收益,其實這一點也是很可觀的,但還需要大多數人認可這個產品。因此,就需要我們大學生做好思想準備,努力瞭解市場、經濟大環境,加之行之有效的行銷手段,在未來得到好的消費意願。而且目前大多數中國人的想法是賺快錢,都處於一個特別浮躁的互聯網環境下。

我以後也許會在大陸進行創業,這時就需要考慮政府部門的相關政策,聽話就像洪先生講的聼兩面,並且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向微笑曲綫的兩端邁進。第二重要一點是語言問題,關於一個工廠的地區的搬移,需要考慮語言的問題。目前有部分公司都搬向了東南亞地區,由於語言的問題,導致東南亞地區的工廠生產效率不高,相當於中國大陸工廠的百分之七十。所以説,臺商依然離不開中國大陸,可是需要考慮當前中國大陸的政策與大環境,進行有必要的技術創新與改革。



企三乙 丁榕萱


這次的演講和以往不同,是從中國的改革歷史去談台商在中國面臨的危機和轉機,洪處長以他當過15年記者和8年台商的經驗跟我們分享這些過程。中國的招商引資大浪潮,第一步先是在1992年改革開放,以溫情的攻勢讓各方資源、資本和公司進入中國土地,在接連幾年裡不斷的吸收、接收各方知識後自我成長,接著便是強勢有條件地在2006年讓台商在中國市場不好過,選擇性的只想留下高新科技企業,以利中國本土的企業學習成長和競爭。這些變革後,讓台商的企業勞力成本翻倍,加上騰籠換鳥、環保大稽查等方法,將高產出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換成高產出低消耗零污染企業。這些變革不單單只是影響台商在中國的發展,也影響了各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當然也造成了敏感的政治問題,國與國的競爭衝突頻繁發生,如中美貿易戰…等諸如此類的貿易戰。中國的改革,讓不少台商往東南亞發展,然而即使東南亞的人力成本較低,但相較於在中國發展時的效率低了不少,員工的培訓、語言、經驗及態度都造成管理上的困難。繼續留在中國轉型發展的企業日子也不是那麼的好過,中國山寨為王的文化,讓品牌難以存活,加上台商中國的文化觀念差異大,留在中國市場裡是需要強大的心臟、能力及技術的。

最近在做報告的時候也有查到其他沒有進軍中國市場的台商資料,那間公司沒有選擇在剛開放時就進入中國市場,而是選擇現在才相對較熱門的東南亞市場的原因我覺得也很有道理,產業進入門檻畢竟沒有那麼的困難,加上中國高知識份子、高學歷有野心的人也很多,台商進去之後門檻沒那麼高的技術很快就會被學走,然後台商的優勢便漸漸失去。再來就是中國對智慧財產權的意識非常低,商人就像狐狸一樣,一嗅到錢的味道便會狡猾的抄走,品牌進入中國市場風險很高。雖然最後想要賺大錢公司還是會往中國市場發展,畢竟那邊的人花錢蠻大手筆的、也好面子,策略對了錢賺的就會如流水的快,但是也要做好準備,相似的東西很快的也會如流水般的在市場上出現。在中國市場闖蕩,是需要堅強的心臟拌上創新的腦袋,永遠走在別人前面,才會堅韌的在商場上存活。



企管三乙  簡于瑄


後一次的演講課程是由任職於仁寶電腦的洪國基處長來為我們進行演講,仁寶電腦是一家從電腦周邊製造商發展為現今全球筆記型電腦、液晶視訊產品及各式智慧型裝置產品之製造商,現今已於大陸、美國及越南等國家成立製造商及服務據點,是一個成功的台商案例。這次演講是以大陸台商的危機與轉機為主題,這10年以來,位於大陸的台商遭遇了許多危機與變革,像是大陸依序推出了「5年農民工收入倍增計畫」及「城鄉居民2020收入倍增計畫」,使得勞力成本每年上升平均10%~15%的幅度,勞力成本的增加也使得台商負擔加重。以及推出「騰龍換鳥」之政策,這個政策追求於一個高產出、低消耗且零污染的綠色經濟,為了追求更多利益而將一些跟不上新技術的舊台商企業一一剔除,此舉動也使許多台商好幾年的心血一瞬間化為烏有。以及最近開始進行的環保大稽查,也成為了許多台商的一大噩夢,為了推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此想法,大陸開始四處抽查各廠房,只要不符合法令就會被勒令停產,台商只能不斷的支出成本去整修改設廠房不然就是等著被勒令停產,種種變革與政策都使得台商不斷遭遇許多重大危機,而許多台商也因經不起一次次危機的發生而慘遭失敗。

面對種種危機的襲來,台商可能一不注意多年的心血就突然消失,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要自我升級且轉型,而升級轉型的方法也很多,除了最根本的提升自我製造的技術之外,也轉型品牌,多為自家產業製造話題或是打廣告,提高自家產業的知名度,「紅色供應鏈」是現今台商心驚膽顫的一個概念,但我們不應該去害怕他,與其花時間去害怕,或是擔心自家產業會不會被淘汰,到不如實際一點,想辦法去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去尋找自己特有的核心價值。在這強食弱肉的時代,大吃小、快吃慢早已習為常,能力較強的注定留下,而能力較弱的注定被淘汰,想在這個是世界生存下去就該不斷地提升自己,不管事企業還是個人都一樣,找到自己的優勢並且善用它,提升自己的能力及價值,成為無可取代也無法淘汰的存在。



企管三丁  謝承瀚


本次上課是由仁寶電腦管理處的洪處長分享隨時間更迭,台商在大陸投資環境的變遷。洪處長介紹到了從前台商至大陸投資時,不管是公司主管,甚至是招商局局長都會親自到旅店接待,就是希望能透過台商的投資,提振當地的經濟。但到了近期,大陸因國內市場實力提升、從世界工廠這個名稱中畢業等因素,已不再會殷勤地招攬台商入市投資。洪處長還有提到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騰籠換鳥」說法,內容主要是在講述將沒有競爭力的商人,趕出大陸的市場,進而空出位子給予有競爭力、符合現代生產水準的廠商。從前台商至大陸投資時,剛下飛機就有空服小姐接待,且一出街道,周邊都是牛、羊、雞等動物在路邊,還有公安驅趕路人以讓位給台商行走。但到了現今,經歷了時代的變遷,大陸已不再是從前積弱的樣貌,許多台商不只沒有種種的禮遇,到了汪洋提出「騰籠換鳥」,更要被踢出這塊滿是發財致富機會的土地,前後總共才不過20年左右。

洪處長還有提到,中國近幾年轉變其發展方向,從以前只管經濟、不管環境的生產方式,轉為注意環境、兼顧經濟的高科技、綠色能源的生產方式。因此,從前從事高汙染製程的台商,被大陸政府強迫需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所有高汙染產出的設備全部替換為綠色能源的生產方式,若非一個共產大國是絕對不可能用這種方式執行的。雖然到大陸投資成功的機會很大,但有許多台商不改在台灣的營業方式進軍大陸,導致許多台商損失慘重,其中包括大潤發、康師傅等多間在台灣聞名的品牌。因此,將品牌擴展至大陸不只需要充足的資本,更需要有「因地制宜」的經營態度,原本的拓展計畫才不會重蹈覆轍地失敗。



企管三  馬亘


這次請到的洪國基經理因為曾任科技新聞記者,所以在看待科技業是都是用民眾的角度在看,當然也會運用自己得專業知識,轉換成我們所明瞭的方式帶我們了解現在大陸台商的狀況。他說到一句用來形容現在大陸台商的話:「這是篤信得時代,也是疑慮的時代;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大陸的行政效率使許多企業家相信中國政府,因為他們的共產制度,實施政策快速有效率。但共產制度下的國家,發言和言論並沒有自由,而這又讓人對這個國家感到疑慮;光明的季節指的是,中國在全球地位目前位居世界第二,讓人們覺得這是個有希望的土地,但共產主義的制度是中國國進民退又變成了黑暗的季節。

而這10年來台商遭遇了許多的變革,從一開始勞動合同法生效,大陸薪資固定,台商失去低廉薪資員工的這個好處。「騰籠換鳥」這個政策也使台商突然無法站穩腳步,中國將高污染的廠商驅逐並且宣布從現在開始只接受低污染的外商進駐,開始了中國的綠色經濟。這20年來他們從迎賓到趕人,也將自己「世界工廠」的名號帶入了歷史。2005年習近平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開啟了地區防止水污染得政策。他們開始大肆的關閉養豬場,豬隻減少肉品價格上漲,但不幸的遇上了豬瘟使得肉品價格瘋狂上漲。中國政府為了減緩價格狂漲又開始支持人民養豬,搞得養豬戶不知如何是好。這些中國的改變造成台商在大陸漸漸的無法生存,但也有些台商靠著某些方式繼續存活了下去。像是滬華五金靠著自動化的轉型逆轉勝、鴻海從人力轉換到智力運用了中國發展不錯的AI技術。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當地市場的資源,抓準當地的優勢就不會被危機給打倒。



企三甲 葉亭均


這次真的非常感謝洪國基學長來為我們演講,他分享的內容主要是大陸台商所遭遇的的危機和如何將危機化成轉機?我記得洪國基學長有提到說中國有14億人口,是非常有潛力且迷人的市場,那其實很多的台商會覺得現在大陸沒有像之前一樣具有這麼的多優勢,很多法規限制,勞動成本等等都在增加,對台商來說其實是很重的負擔,也許蠻多人會選擇離開大陸去東南亞或其他地方發展,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說其實很重要的一點是「行銷」,我們可以藉由行銷的手段來喚醒14億人口的消費意願,其實我也蠻認同這個觀點,14憶人耶!我們要如何再找到如此龐大的市場?如果我們可以藉由市場調查了解到這14億人口的消費需求並且善加利用行銷的手法加以推廣,必定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我認為擁有足夠的行銷想法和知識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和條件。

學長還有提到其實升級轉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況且台商離開大陸到其他地方投資建廠更是難上加難。學長有提到如果你遷移到其他國家必須要考慮:人、機、物、料、房,這五大元素。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的部分,如果你重新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沒有人力,必須要重新找人,那新員工沒有足夠的經驗會產生經驗斷層的問題,也許到其他國家也會面臨到語言不通的問題,因為語言不通那些新的員工無法很快地了解到生產的關鍵或其他比較重要的東西,那會導致工作效率不彰,其實這些問題綜合起來,成本反而增加更多,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好處。

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像機器的部分:設備投資全部都要再重新來過,所以如果台商想要遷移到其他的國家發展嘴上說得似乎容易,但是實際做起來很卻萬分困難,學長說台商根本沒辦法離開大陸,其實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而且我認為語言優勢是台商的一把利刃,而溝通是做生意非常重要的環節,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必須要能夠溝通才能清楚的了解別人的想法,若待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如果連最基本的溝通都很困難的話,其實我覺得這樣工作起來會非常的沒效率,也會產生諸多的問題,那在人員管理上必定也會產生很大的危機,所以我認為台商倒不如好好的思考,如何在大陸升級或轉型?打個持久戰,堅持有毅力的走下去反而比較實際。

所以我覺得台商是很難離開大陸的,想要離開必須具有足夠的資本,或是其他強烈的動機,那不管如何,台商面臨到諸多的危機,也並非壞事,反而可以使企業好好思考哪裡會有轉機?俗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只要持續的走下去,肯定會有希望的。燈若不滅,則希望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