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得分享

臺灣青年赴大陸就業與創業的準備與建議心得


企管三丁 10441448 林桀毅


今天張耀文講師的演講讓我瞭解到我的不足,對於未來的目標沒有確切的方向,也對現在世界的走向一問三不知,讓我明白到我的無知。老師提到的一個觀點讓我開始有點擔心,對於大陸經濟以及知識的起飛,往後在內地發展的機會也會相對的壓縮。中國十三億的人口,每個人的想法無奇不有,我想的到的他們一定想的到,他們想的到的我未必就能想到。而且對於內地生活的方式,在講師的形容之下與台灣相比也是另一種型態,也很難拿捏待人處事的分寸,我想我在那已經完全找不到優勢了,論能力不是第一,也沒有那種熊熊的野心。

唯一能讓我感到欣慰的事情,就是在對岸有許多的政策是對於像我一樣想去大陸發展的年輕人有更多的希望,除了有許多創業基地之外,諸如免費的公寓、創業金的補助這類的幫助。雖然都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達到政府的幫助,但既然都要出來了,為何不下定決心的衝刺呢。

而創業的基本,我認同講師提出的一套流程;先去實習,在實習中累積工作經驗以及技術,最重要的是累積人脈,出外靠朋友這句話本來就時時刻刻印證,所以我很贊同培養人脈之說;接著先在中國找相關產業的工作,瞭解在內地的工作方式,整個市場的流程,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更是屢見不鮮的不變定律,一旦你摸透這邊的遊戲規則,也培養好自己的實力,那就是該你大展身手的時候了,這時候才是創業的最好時機,只要逮到了機會就不要客氣的做下去。

有需求才有市場,老師提到需求引導出市場,必須對時事有著充分的瞭解,才能掌握到每次的機會,把成功的機率提升。就像我最近讀了一本小說,內容講述北韓窮困潦倒的生活,大家對看到雞蛋都覺得是奇蹟的環境下,女主角的父親卻能憑著窮困的出身讓他所愛的家人們過著幸福的生活。我會舉他為例子就因為他和老師說的每個成功條件都符合的男人,首先就是他善於交際的個性廣結了善緣,從高層官員到黑市的小攤販他都有通路,因此當他抓到做生意的時候,很容易就把天線地緣串通了起來,相對於認識不多的人來說,遇到問題解決的方式也就多了更多的選擇。再者就是他看到現在市場上的需求,當時在拚工業的北韓正需要一些金屬原料,他就是能找到他們所需的東西,並且提供販賣出去,因此得宜好好地在嚴峻的環境下生存。



財務金融系  章瓊文


主講者是中華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張耀文主任。張主任先討論了大陸的發展之快,然後進入第一部分「西進大陸還是去新南向」。如果想要進軍電商直銷業的話去馬來西亞,一部分原因是大陸的大量資源都投向馬來西亞。然後比較了一帶一路和新南向。新南向範圍是東協十國、南亞六國以及紐澳;原則是雙向、多元化、多面向、多贏;優先次序為泰國、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同時也存在新“難”向:語言、文化、消費者偏好、政治體制、經濟發展差異;東南亞國家的一些動亂、族群衝突甚至存在排華情緒。

第二部分是「先就業還是先創業?」沿海已經沒有什麼多餘的機會,可以考慮重慶這個內陸直轄市。2018.02.28中國國台辦公佈了12項惠台政策,比如可以參與「中國製造2025」,同時一些對於影視作品的政策造成台灣大量影視人物流失。對於臺企的政策涉及投資、財稅、金融、用地;對於臺胞則涉及專業人才、文化公益、影視戲劇、醫師資格等。包括之前的各種政策:「千人計畫」、「百人計畫」、「雙百計畫」、設立福建自貿區等。然後張主任向我們展示了廣東東莞、浙江溫州、北京中關村等一些創業區,以及在南京浦口、重慶、福建廈門的很多眾創平台。中國大陸新經濟方程式:網絡市場、互聯網+各行業、證券業、房地產、新能源。對於臺青,在區位選擇上,大多會選擇東部沿海地區;在行業上,國際貿易、地產金融、文化旅遊;在單位選擇上,台資企業、外貿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為首選;同時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也是重要的一課。張主任也給出了很多建議,臺青需要瞭解大陸的商業模式與遊戲規則;臺青大多會以自己的專業出發,大陸青年則會從市場需求出發;臺青常常想太多、顧慮風險;同時臺青需要留意陷阱,有些企業在誆騙臺青的同時榨取大陸政府的補助;最重要的當然是對於臺青本身,一定要完備自己,等到能力真正足夠再去大陸打拼。總結就是先實習(讀書)→就業→創業,注意風險控管、接地氣、有實習經驗,再創業,不要為了補助而盲目赴陸。

接下來的部分張主任列舉概括了對臺青的建議:①確定需要的中國版圖的資金和市場②有狼性、有很強的執行力③學會使用滴滴、支付寶等APP④放下優越感,入鄉隨俗⑤瞭解當地市場需求⑥創業團隊若全部為台灣人,則不夠接地氣⑦放大格局和視野,不要說出一些令人傻眼的話⑧找有台資背景的創業孵化器或加速器⑨大陸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臺青可藉助機會來實現理想,這比「小確幸」更有意義⑩要有清醒的頭腦,機會與風險並存。

張主任用一句話總結了這次講座:「這不是最好的時代,卻是最適合實踐野心的時代」,同時向我們推薦了《斜桿青年》和《斜桿微創業》這兩本書。作為一個陸生,雖然一定是會回到大陸工作,但很多政策內容對我其實并不適用,但又有很多建議對當代青年又是通用的,同時站在台灣青年的角度,這場講座非常全面、務實,是令人收穫頗多的。我也十分期待接下來的一系列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