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心得分享

台灣青年赴大陸創業機會與實務


10391028李安仁


  這次的兩位演講者所說的題目雖然都是說在大陸創業的相關資訊及應注意事項,但兩位講者所講的內容南轅北轍相差很大,第一位的演講者劉講師他講的都是中國現在的產業大趨勢及大陸創業相關的政策,首先基本介紹了台灣跟大陸的基本資料如土地面積、人口數,經濟成長率、人均GDP,其主要是敘述台灣跟大陸經濟體的差距,大陸經濟體比台灣的經濟體大太多了鼓勵台灣年經人去大陸創業發展。

  劉講師講到大陸鼓勵創業的氛圍是從政府高層帶頭,我最近看新聞報導也常看到大陸國家總理李克強先生在公開場合中鼓勵年輕人創業,也具體提出獎勵辦法來刺激中國大陸國內的創業,其中大陸國內也有「創客」一詞,是指能夠利用互聯網將自己的各種創意轉變為實際產品的人,Maker Movement是希望民間有創新思想的人有能力的個人能從事製造,讓他的創意有能力實現,讓創意的呈現或商品化能從公司企業移轉到個人。劉主任也有提到大陸的政策讓國有企業員工可以自行創業並保留三年的職位,讓員工可以無後顧之憂放心的去創業,我覺得這個政策比台灣一些創業政策好很多,台灣的鼓勵創業最多也只是提供低利貸款或者是提供十幾萬台幣,都沒有像大陸的政策一樣給創業者有一條退路,當創業失敗時還可以有工作做可以溫飽,不必擔心因為創業失敗後就一無所有,讓創業者放心大膽的實現自己的創業構想。劉主任的ppt中有提到大陸學校鼓勵學生創業,讓學生可以休學去創業,且聘請成功創業者及專家學者擔任兼職導師一對一指導,台灣哪有這麼好的福利跟大陸比。劉主任講的第二部分赴大陸創業應該要注意的事項,就沒有李明彥老師講的好,劉主任講的都只是大概趨勢,沒有很明確的講出在大陸應該要注意的事項,講的太學術化了,他以為他是在跟一些大企業授課講大陸現在的情況,但這堂課是跟一群年輕人正在讀MBA的學生演講,一些沒有資源且沒有經驗的年輕想創業的人講一些大方向是沒有用的,講什麼中國大陸市場環境特色,大、變、亂、燥、異等,就算知道也對創業沒有幫助,這種資訊太過籠統了。


  相較之下李老師的演講就對MBA學生比較有幫助,他的觀念也比較開放,說一些道理時不用艱澀難懂的詞而是舉例說明或者用故事說明,像說大陸到底有多大時,劉主任就會用面積來表示但李老師就會說從哈爾濱搭火車到海口要65小時(4373公里)從上海搭火車到拉薩要73小時等這樣舉例會讓人清楚的體驗到大陸到底有多大。李老師有說到台灣人為什麼跟中國人對一些事情上會有不同的看法,他引用2004年中國改革開放推進小組召集人的話,說中國有13億人當你將世上所有的財富除以13億人口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反觀若將任何微不足道的事情乘以13億,都會變得巨大無比,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因為很多台灣人都會以台灣自己的角度去看對岸或者世界,沒有去想過對方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然後以自己的觀念去批判別人,這是不太對的做法,有誰會想過上海大潤發在1997年的開幕促銷一盒雞蛋RMB1.5塊最後因為民眾恐怖推擠而導致5人死亡這些事情都是台灣人想像不到的。李老師說的個人在大陸的創業經驗是這場演講最有價值的部分,也是對年輕想去大陸創業或者做生意的MBA最有幫助,因為這場演講的聽眾大多是沒有去過大陸或者沒有出過社會的年輕人,不知社會險惡和大陸的商場環境,李老師說到他們家族企業原本要到四川投資房地產,為了取得建照總共花費一百多萬人民幣最後還是無功而返,最後請當地人去申請後就取得建照,一般剛到大陸的台商一定也不知道會這樣以為塞錢就能辦好事情,誰知道省長一直換,當初答應的省長或不了多久就被調職他方,另外上任的省長還要重新送禮後又調職了,剛去大陸的人怎麼可能會了解這種事情。

  李老師講到跟別人合開的貿易公司,在尿素的案例中有講到一些大陸專門騙國外買家的伎倆,就是開出低於一般行情的價格然後在付完30%的訂金後跟你說還要再另外付40%的訂金工廠才會開始生產,雖然李老師在演講中有提到跟他的朋友說不要再付錢了但這種說法我相信班上很多同學都聽不懂其中的意涵,李老師想說的是他朋友碰上了騙子但他在演講中卻沒有明確的講出來,我覺得有點可惜因為年輕聽眾應該聽不太出來重點而且這些點恰恰是想去大陸做生意的重點,就是防止被忽悠。這場演講的聽眾也是沒有出過社會的學生,應該很明確的跟他們講說哪裡要注意要怎麼提防他人且不被騙,也不要貪,因為在大陸有太多的誘惑跟騙子只要一貪年輕人又沒有經驗就很容易上鉤了。還有這場演講的主題是在大陸創業,我覺得依照班上的同學各有專業且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同,要給班上同學講大陸創業我覺得應該要講如何生存,因為創業不可能一飛衝天而且剛開始創業的重點不是賺錢而是生存下去。在有限的資源又無經驗,萬事都要學的年輕人,要跟他們講的不是大陸的環境還有趨勢,因為這些只要是看商業週刊或者一些其他的雜誌電視新聞都可以了解的到,班上同學缺的應該是社會經驗,因為大陸的經商環境比台灣的環境差很多,如果不跟同學講的話就算在台灣工作幾年後再去大陸創業其實也跟剛出社會一樣很多事情都要重頭學。還有真的要開創業課程的話應該要教一些實務上的東西,像李老師講案例時有提到信用狀,我相信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學不知道LC是什麼東西。我覺得教一些社會上的一些險惡事情和一些做生意會用到的知識,對想創業的同學會較有幫助,因為說一些人心險惡的事情是要讓他們去提防他人免得受騙,也希望是讓想創業的同學在開始創業後盡量在少繳一些學費,這樣這些創業的課程才有意義。


------------------------------------------------------------------------------------------------------------------------------



中國大陸:臺灣青年的新天地

——有感於“世外桃源大陸台商經營講座”


指導教授:高一誠老師 學生:蔣鵬


  2015年5月24日,我有形參加了中原大學商學院全球台商研究中心舉辦“世外桃源大陸台商經營講座”,聆聽兩位資深講師的精彩講授。
  就業問題一直是兩岸持續高度的民生話題。臺灣市場規模的局限性致使經濟停滯不前、而愈發嚴重的少子化與老齡化趨勢使臺灣本來就不大的規模經濟與範疇經濟雪上加霜。年輕人代表著社會的未來與前進的方向,與臺灣經濟形勢不佳相比,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到中國大陸就業和創業。中國大陸,成為臺灣青年就業的新選擇。
  2008年《遠見》雜誌的調查顯示,高達51%的臺灣“80後”萌生過來大陸工作的念頭,這一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該雜誌2010年的另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四成的大陸台生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大陸,高於返台的比例。綜合臺灣相關調查可以發現,有5至7成的臺灣年輕人看好大陸發展前景,認為登陸是“薪資鍍金、資歷鍍金”的好機會,甚至不少臺灣海外留學生,亦將大陸作為求職的首選地。
  近幾年,這一趨勢愈發明顯。2013年9月臺灣《聯合報》的民調顯示,20到29歲的臺灣青年人願意來大陸就業的比例逐年成長,由2011年的32%增長至2013年的48%,3年的時間增長了16%。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臺灣在讀學生中,有超過60%的人不排斥來大陸就業。另從職業和學歷的角度看,白領專業人員與高學歷人員來大陸就業的意願最高,其中專業人員或技術工作者也都有超過三成願意到大陸工作。
  2015年3月29日,臺灣TVBS電視臺“中國進行式”節目公佈的“臺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顯示,有曾經來大陸工作經驗的臺灣青年大約僅占6%,但期待到大陸工作的年輕人則遠遠超出這一比例。透過年齡交叉分析發現,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工作的意願有34%,30至39歲有32%,40至49歲比率則降至22%。雖然調查單位不同、動機不同、得出的資料也不同,但是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臺灣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來大陸就業、創業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在持續上升。
在就業或者創業的地區方面,臺灣青年人主要選擇在大陸的國際化大都市或者台資企業聚集的地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學者的調查顯示,接近95%的在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主要分佈在上海、北京、廣東、江蘇、福建和重慶。
  臺灣青年人之所以願意來大陸就業或創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大陸的發展前景和薪資待遇。
首先,大陸蓬勃的經濟發展意味著無窮的潛力。相比改革開放30多年的經濟高增長,大陸過去兩年經濟增速雖略有放緩,但仍然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大陸政府持續鼓勵青年人創業。2015年初設立了400億元人民幣的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同年3月國務院頒佈了《關於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高速發展的經濟引擎,加之優良的創業環境,是包括臺灣在內的創業者夢寐以求的市場,馬雲的合作夥伴蔡崇信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除了創業之外,大陸的就業市場也供需兩旺。對各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和高階管理人員來說,中國大陸仍存在著大量的發展機會。近年來,中國政府每年都會創造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2014年更是達到了1400萬個。對於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大陸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
  其次,臺灣相對艱困的經濟環境是最大推力。根據臺灣“主計總處”最新公佈的薪資情況來,2015年1-2月臺灣經常性薪資為38347元新臺幣,較上年同期增加1.62%。但如扣除同期消費者物價指數,實質平均薪資已經倒回16年前水準。除了薪資水準低,臺灣的失業率也是較高,2015年3月失業人數為43.1萬人,系15年來同月最低水準。其中,青年人的失業狀況最為顯著,15至24歲者失業率為11.58%,遠遠高於25至44歲。而且,高學歷失業率高於低學歷者,大學及以上學歷者失業率為4.71%,大專為4.04%,高中為3.78%,中學以下為2.74%。
  2015年3月,臺灣“yes123”網站所做的調查顯示,2015年第二季有高達71.8%的企業表示有加薪計畫,不過56.4%屬“績效加薪”,其餘15.4%是“全面加薪”,預計平均加薪3.8%。第二季也有高達63.7%的上班族透露想要跳槽,其中占最多數的是服務業,比率達75%,主因是薪水太低,比率占65.2%。
  若從整體薪資水準來看,目前大陸薪資水準與臺灣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高度發展的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不少企業為中高層主管人員提供的薪資早已超越臺灣。更重要的是,大陸的薪資一直在上升,甚至是整個亞洲薪酬成長最快的地區。根據2015年TVBS的民調,在臺灣20至29歲年輕人的心中,高達56%認為大陸的薪水比臺灣高;53%認為在大陸工作發展前途較好。
再次,大陸各項鼓勵性政策和制度的定力。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指出,願意為臺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大陸已經開放數十項專業技術職稱考試,通過考試的臺灣年輕人可以在大陸就業。2013年12月國台辦發佈公告,臺灣居民在大陸常住地穩定就業達到6個月,可以享受大陸的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待遇。
  地方政府也著力推動吸引臺灣青年就業。2013年8月,福建省福州市發佈十大政策,除了鼓勵臺灣青年在福州創業外,還允許其報考聘任制公務員。2015年第11屆海峽旅遊博覽會期間,福建省旅遊局與途家網聯手,招募百名臺灣青年人當“店長”。是年4月,由北京市台辦和海峽兩岸交流中心主辦的京台創業論壇暨創業季活動中,北京台資企業協會、中關村創業大街和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簽署協定,共同助力京台青年創業。
  除了政府行為外,大陸民間和企業界也積極吸納臺灣青年人才來大陸創業就業。阿裡巴巴預計會在臺灣成立總額達到100億元新臺幣的創業基金,獵豹移動也在臺灣成立獵豹創業基金,並選出“紫牛之星”來北京接受導師團指導,並協助其成立公司。
大陸鼓勵和吸引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創業,不僅僅是菩薩心腸,幫助臺灣青年人解決最為關心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工作,建立與大陸的聯結,使其分享到兩岸關係發展的紅利。這使得其外溢效應顯現。
  來大陸就業或者創業的多數是臺灣的優秀人才和青年人,而這兩類人是一個社會最為基礎的支撐。根據上海市委黨校2010年的調查,在滬工作的臺灣居民中,50%在單位中擔任中層或者高級管理人員。各類民調也顯示,青年人來大陸就業或創業的比例遠高於中老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高層人員和青年人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和利益,憑藉其較高的競爭力,流向最具吸引力的市場再自然不過。
  雖然很多臺灣青年民眾表達了來大陸就業或者創業的意願,但實際來大陸就業的人數仍屬少數。根據廈門大學學者的調查,在來大陸的臺灣人群中,僅有不到10%的民眾為就業和創業,遠遠低於就學的26%和旅遊的51%。TVBS的民調則顯示,只有不到6%的臺灣青年有來大陸工作的經歷。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兩岸社會和發展水準的差異。雖然兩岸同文同種,不會存在大的語言溝通等方面的障礙,但是兩岸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結構,乃至於不同的價值觀念,使臺灣青年人完全融入大陸社會並不容易。廈門大學學者的調查顯示,有56.9%的被調查者認為兩岸社會文化“差異很大”和“比較大”。而臺灣《旺報》認為,大陸民間氛圍不佳、文化觀念落差,尤其是大陸民眾的“自利”和缺乏“禮讓”觀念,讓來大陸的臺灣青年最“反感”。
第二,大陸就業市場競爭壓力大。臺灣社會彌漫著“小確幸”的氛圍,使臺灣青年人難免受到影響,造成的問題之一就是抗壓性不足、吃苦耐勞精神不強,因此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往往缺乏競爭力。很多在大陸創業的臺灣人都認為,臺灣年輕人的企圖心、表達能力、國際觀等,都普遍不如大陸青年。上海市委黨校2010年的調查顯示,即使是台資企業,也有53.1%的受訪者認為,在應聘者能力相同的情況下,也會傾向於聘用大陸員工。



  但是在陸創業的台灣民眾,失敗的案例已是屢見不鮮。大部份的創業者失敗於臺灣這種偏安的環境裡,而少數能夠鞭策自己的臺灣創業者,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讓個人更專業、更堅強、百毒不侵,每個人都如同超人般多才多藝。大陸地大物博、人才濟濟、資源豐富,人人對IPO這類的詞彙朗朗上口,在這樣環境裡成長的大陸創業者,思考的更多是如何將更多資源調動起來。這就形成兩岸創業者在原始心智上的巨大不同、而也正是兩岸創業者能夠互相學習之處,我認為若能同時具備體察細節的能力和調動市場的格局,必有大成。
最後,大陸推出的諸多吸引和鼓勵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和創業的政策措施,有的還需要進一步等等。如此看來,兩岸之間社會和價值差異的衝擊,值得關注。


參考資料:
1. 張華, 薑晨. 大陸:臺灣青年就業的新選擇[N]. 今日中國, 2015.5.11.
2. 丁學文. 到大陸創業融資其實並不難[N]. 中國時報,2015.5.18.
3. “創客”羅子文:臺灣青年如何趕上大陸創業潮[EB/OL]. 華夏經緯網,   2015.5.20.
4. 一位在大陸創業的臺灣人眼中的兩岸創業[EB/OL]. 創新中國,2013.8.1.
5. 王瑋麗,何家玉. 發現青年創業新機遇[N]. 通日報,201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