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賦能創新轉型
企管碩專一 詹紀緹
參加這場由詹文男院長主講的「AI賦能創新轉型正義」論壇,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場知識衝擊。整場講座不只談到AI的技術面,更深入到我們所處的總體環境、市場結構、消費行為、競爭型態,甚至是組織內部的變化,讓我意識到數位轉型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所有產業和人都必須面對的必修課。
一開始詹院長提到一句話:「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聽起來好像是個老生常談,但他馬上接著舉出「2M3C都在變」,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體會。2M是Macro environment和Market,3C則是Customer、Competitor和Company。他說現在的市場環境變化劇烈,根本就不像以前那種穩定發展的時代了,幾乎每個面向都在同步改變。
比方說在總體環境上,詹院長提到了 STEEP 趨勢:高齡化、少子化、數位科技加速迭代、高通膨、以及極端氣候。這些現象不是正在發生,就是已經發生中,對企業經營與我們未來的職涯方向都有很大的影響。而市場端的變化也很顯著,像是供應鏈斷鏈問題、彈性供應的重要性、以及越來越分眾的需求;這些都挑戰著傳統的產品開發與行銷策略。
更讓我驚訝的是他提到新興的「商機分眾化」概念,像是「不老經濟」、「神佛經濟」、「懶人經濟」、「跑腿經濟」、「指尖經濟」等等,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有些名詞我以前甚至沒聽過,但詹院長點出這些其實都是來自於新的消費者需求與行為改變。當這些需求不再是過去傳統的主流市場,那企業勢必要調整產品、服務與行銷方式,才能跟得上這波「轉型浪潮」。
而這一切的背後,詹院長指出「AI 就是賦能的核心」。他用很淺顯的方式介紹什麼是人工智慧,讓我們了解 AI 並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科技,而是人類將資訊科技加上邏輯推論,模擬出人類的能力,包括感知、行動與預知。他說現在的 AI在電腦視覺與語音辨識方面進展非常快,甚至已經可以合成出不同名人的聲音,應用在客服、語音廣告、閱讀服務等領域,開創出新的商業模式。
其中我最有感的是他說現在的 AI 不只會做事,還會「聽懂你說什麼」,甚至能「預測你想幹嘛」。這聽起來有點像科幻電影,但其實已經發生在我們生活中了,比如我們每天用的推薦演算法,網路搜尋引擎,甚至手機裡的語音助理,都是 AI 技術在運作。以前我們要適應科技,現在則是科技學會適應我們,這一點真的讓我很震撼。
詹院長也特別介紹了促成創新轉型的十大數位科技,他用「IABCDEF」這個簡單的記憶法來總結:I 是 IoT(物聯網),A 是 AI及AR/VR(虛擬實境),B 是 Blockchain(區塊鏈),C 是 Cloud(雲端)及Cyber security(資安),D 是 Data(大數據)及Drone(無人機),E 是 Edge Computing(邊緣運算),F 是 Fif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5G通訊)。這些技術相互交錯,推動著整個社會與產業的數位轉型。就連我這個對AI認知的小白都感受到,未來工作如果不了解這些技術,可能連入場券都拿不到。
其中他特別強調了大數據的特性:量大、多元、快速。他說現在的資料量已經不是 GB、TB 的等級,而是動輒 PB以上,而且還包含大量的非結構性資料(像是影片、聲音、圖片),更新速度甚至以秒計算。企業要能分析這些龐大又複雜的資料,背後需要非常強的技術與人才,這也讓我對許多與AI相關聯的職業方向有了更多思考。
整場講座下來,我最大的收穫就是:未來的世界只會越變越快,而 AI 和數位科技將是我們因應變化的最大工具。我思考著作為那些即將進入職場的學生們,不能只是被動接受資訊,而是要主動學習這些新工具,培養資料素養與科技應用能力,才能不被未來淘汰。
「你無法阻止浪潮,但你可以學會怎麼衝浪。」這句話真的打中我。數位轉型不是科技人的事,是每個人都該具備的基本能力。我會把今天學到的內容內化成自己的思考模式,從小處著手,慢慢累積數位能力,努力讓自己成為有韌性、能應變的未來人才。
企管碩專一 許千惠
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詹文男院長於中原大學舉辦的「AI創新數位轉型論壇」中,深入探討了人工智慧(AI)如何賦能產業創新與轉型的議題。該論壇由中原大學商學院主辦,吸引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及政府部門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參與。
在論壇中,詹文男院長分享了AI在各行各業中的應用案例,強調AI技術不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驅動產業創新與轉型的關鍵力量。他指出,AI的應用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運營模式、商業策略與價值鏈結構,進而實現數位轉型的目標。此外,詹院長強調,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導入,更是組織文化與思維模式的轉變。他建議企業應該從高層領導開始,建立數位轉型的願景與策略,並透過組織內部的協作與學習,逐步實現數位轉型的目標。
AI 轉型為企業帶來了諸多好處,包括每年可節省超過2,000小時的大量時間,通過自動化顯著降低成本,以及由數據驅動的洞察力提供支援的改進決策。 節省時間–想像一下每年節省2,000多個小時。降低成本– 自動化降低了工作力成本並減少了錯誤。
進入人工智慧世代,全球企業趨之若鶩,已形成不可忽視的風潮,所有企業該如何因應,除了接受他之外,別無他法!所以唯有結合各行各業及政府機關、學術界的力量,一同來找出推動及積極運行之道。許多企業憂心忡忡,擔心使用AI工具會造成太大的變動,甚至不知該如何著手進行或導入?導入的費用及人力,導入系統是否合宜,都需要不斷確認與評估,所以造成窒礙難行很大的因素。在3C與AI的時代,只有擁抱它、了解它、突破它,才得以在此關鍵時刻,脫穎而出。在世界高速運算之下,所有的動能都將因此而運行中。
「AI素養的提升,我認為非常重要。」詹院長解釋,「了解了以後,就不會害怕。」未來愈有資源、愈能夠善用AI技術的企業,與落後企業之間的「AI落差」會愈拉愈大。政府也已積極提供中小企業支持,如經濟部與地方政府籌組能結合垂直產業知識與AI專業的輔導團,企業可多加利用。
這波生成式AI浪潮來得突然,又缺乏明顯的專家可提供經過驗證的路線圖做為參考,難免令企業管理者感到有些措手不及。但觀察市場變化、檢視及優化自我商業模式,是企業主們長期思考的議題。「提升競爭力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詹院長表示,「如何利用數位科技提升競爭力,是沒有終止的。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詹文男院長在論壇中的分享,為與會者提供了深入的AI應用與數位轉型的洞見,激發了大家對未來科技趨勢的思考與討論。中原大學在AI教育與應用方面的努力,展現了學術界在推動產業創新與轉型方面的重要角色。相信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台灣的數位轉型將邁向更高的成就。
企管碩專一 金啟芳
2025年04月19日中原大學EMBA的「AI創新數位轉型論壇」,開場引言人林震岩教授就說明,AI人工智慧數位創新達到“效益”大於“成本”時,運用在百工百業轉型將都是龐大商機,也貫穿這次論壇主要的架構中心思想。接續主講人是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教授,主講「AI賦能創新轉型」,不僅內容精彩,還帶著滿滿的幽默感,讓我在笑聲中學到了不少數位轉型的知識。
詹博士先點出數位轉型困難,有些領導者對數位轉型持保守態度,認為這是「花錢不討好的事」,結果導致企業錯失了轉型的機會,反之,也有積極數位轉型企業花了大錢卻看不到什麼效益。詹博士很幽默用兩張投影片,呈現年輕人相處的模式改變,連宮廟也都要努力轉型,所以領導者的態度對於轉型的成敗至關重要。但科技重要還是轉型重要? 詹博士用一個比喻,“神袐小禮物”是“神袐”重要還是“小禮物”重要就撥點出轉型才是核心,科技是個輔助。一個優秀的領導者應該具備開放的心態,勇於嘗試新的方法,並帶領團隊共同轉型進步。他引用了一句話:「唯一不變就是變,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改變。」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因為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唯有不斷學習和轉型,才能保持競爭力。
另外,詹教授提及AI的技術和企業轉型要怎麼結合,教授以“人工”做“智慧”切入,以人工的方式模擬真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為引,切入AI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常見的能力,如臉部辨識、語音辨識、氣味偵測、賦能AI核心資料分析、推理與決策系統,賦予機器「思考力」…等等。當AI技術能模擬甚至強化人類的感官與認知能力,商業的可能性就像是被打開的潘朵拉盒子,在百工百業的應用,金融、零售、物流、教育、醫療….商機無限大,運用有無限延伸想像空間。
AI賦能企業轉型也不是一蹴可及的,它是一場跨越半世紀的科技演進旅程。從圖靈機的理論雛形、經歷類神經網路的初探,到如今ChatGPT等生成式AI的普及,我們經歷了從數位化、到數位優化,再進一步邁向深層次的數位轉型,每一步都代表著技術與商業模式的融合與突破。看一切都走向美好的AI未來,但目前仍有人工幻覺的隱憂,也不能完全賦能AI。詹教授提到,人工智慧現在比人還智慧,目前AI的發展與應用的確為生活和產業大大提升與改善,但資訊取得越來越快、越複雜,內心的煩惱與痛苦更加成又無法利用AI解決問題,人的內心的平和與心靈的提升相對更重要,提到AI人工智慧的未來,就必需將人工智慧與人文並重。BI(Buddha)佛陀智慧,是透由心靈提升,獲得真正的安寧與幸福。BI 佛陀智慧和AI人工智慧結合人類才能共創的永續未來。AI賦能企業轉型,是一場技術與文化的雙重革命,也是通往未來競爭力的必經之路。
這場論壇讓我對數位轉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意識到,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思維和文化的轉變。感謝詹文男博士的精彩演講,讓我在笑聲中學到了許多智慧,也激發了我對未來的期待。
企管碩專一 潘柏辰
這次的論壇主題是AI相關議題,而且不只是理論上的討論,而是更實務上,有應用在產業上,更與論壇主題相呼應的數位轉型,也是現在很多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在現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數位化已是不可避免的發展,如何去面對未來的挑戰,以及對應挑戰所做出的變化,經由這次的論壇讓我收穫良多。其中我想針對第二位講者詹文男院長所分享的內容,並且融入我個人目前職涯來做我的心得發想,那也先說明一下我個人目前是任職於中國信託銀行的財富管理部門,並且結合我在執業上遇到的狀況做心得。
詹院長的演講主題是AI賦能以及創新轉型。首先講到的就是AI賦能就是說到很多的事情賦予AI之後所會有的變化,因為在早期,還沒有AI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已經有各自的一套運行規則,可是到了現在AI出現之後,這些過去的規則遇上了AI之後所產生的化學效應。並且也說到了院長所在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看的是未來的10年前瞻,已經不只是AI目前遇到的問題,也已經看到10年後了。
詹院長所演講的內容當中我最有印象的部分,就是提到『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其中的內容又更細分為(2M3C),這一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第一個的M是Macro Environment 總體環境總是在變,身處在金融業當中,這一點非常的有感覺,身處其中能夠感覺到金融行業是變化非常大的產業,總體環境的一個小小變化,在其他行業可能沒有明顯的影響,就有可能在金融業中激起的大大的漣漪,舉例近年來的各個事件,川普關稅戰、烏俄戰爭、新冠疫情、到可能對很多人較無感的升息降息、通貨膨脹、失業率、恐慌指數等等,對金融業都會產生很大的波動,若是能夠AI賦能,是否就可以更快速地去應對市場上所面臨到的情況,可以更果斷地去分析該如何正確的下判斷,避免掉因人性所會引發的問題。第二個M是Market市場總是在變,可以從第一點去延伸,在金融行業中,環境的變動會改變市場的走向,例如比較常會聽到的,若是央行降息,資金就會流入股票市場,若是股票市場波動太嚴重,資金就會流入債券市場,也是如同前一點,在這過程中,若是AI賦能,是否能在市場之間快速地去做變化,準確地去做決定。
接下來是3個C中的Customer客戶總是在變,在金融業中也會因應不同的狀況,擁有不同的客戶,各種不同的客戶,都會有其各自的樣貌,要如何去判斷去篩選,這也是我們期待AI能夠帶給我們的幫助。第二個C的Competitor,競爭者也不斷在變,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金融業也是時刻在變化,隨時都會有新的競爭者出現,也會有競爭者消失,如何在這之中生存,打敗新出現的競爭者,並且不被打敗,也會是我們期待AI能夠在這之中起到協助的功能。最後的C是Company自身組織的改變,前一點提到競爭者是外部因素,自身組織的改變,就是內部因素,如何由內往外學習並轉型,在現在這個時代,AI勢必起到非常大的關鍵因素。
最後也提到詹院長在演講中所提到的幾個例子,我也覺得相當有趣,包括寵物商機、神佛經濟…等,都是依靠AI的幫助,從數位化到數位優化最後到數位轉型,這一系列的過程都是相當的足以令人去思考,要如何將其應用在自身的產業,自身的職涯當中,非常感謝這場論壇帶給我們更多可以去思考的方向。
企管碩專一 何居晏
如果說「轉型」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那「數位」就是它最無法逃避的底色。在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秀德廳舉行的這場論壇中,詹文男院長不只是帶來一場關於AI與轉型的知識演說,更像是一位時代觀察者,用他敏銳的視角與豐富的實戰經驗,為我們揭示了台灣數位轉型的內在脈動。
演講開場,詹院長沒有立刻談論AI或企業,而是從他個人的經驗汐止淹水事件談到氣候變遷。這種看似離題的鋪陳,卻意外讓我感受到他對「變遷」這件事的敏銳體察。他認為數位轉型的核心,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對環境與時代脈動的回應能力,數位工具只是起點,思維的覺醒與價值觀的轉向,才是真正的轉型起點。
當詹院長提到與緯創副董事長及大師輕鬆讀出版社合作成立「數位轉型學院」的過程,語氣中有著一種「傳道」的堅持,他不斷強調「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術推廣,而是貼近人、幫助人」,這個平台不只協助企業理解數位工具如何導入,更強調價值的創造與傳遞。在他看來,「轉型」是一種文化,是企業如何與客戶、夥伴甚至社會對話的方式,他本身在台大MBA與政大EMBA開設課程,這讓他不只在企業戰場上實戰,也能站在教育前線,感知Z世代年輕人對世界的想法—這種跨界視野,是許多企業主與講者難以企及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與自己孩子之間的手機使用對話,他笑談「孩子不能沒手機,我不能沒Wi-Fi」,這種帶點俏皮的自嘲,恰好點出世代對數位依賴與觀念的落差,更讓人會心一笑的是他舉的案例:「連中國的乞丐都開始用QR Code收款了」,這不是笑談,而是一種強烈對比的衝擊:當底層都在數位化,我們的企業還停留在哪一層?
詹院長並未止於理論與笑話,而是援引聯合國數據,說明高齡化社會、90後世代崛起,以及他稱為「粉紅商機」與寵物經濟的興起;他指出,這些變化並非遠在天邊的趨勢,而是已經改變商業環境的現實,這些資料的引用不只是佐證,更是提醒:企業若不了解客戶的輪廓正在改變,將錯失下一波紅利。
詹文男院長提出的數位轉型三階段:
數位化(Digitization):將資料與流程轉為數位格式。
數位優化(Digital Optimization):提升營運效率、內部整合。
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重構商業模式,創造新價值。
這三步驟看似理所當然,卻經常被企業跳過或混淆。他強調:「轉型不是導入一套ERP就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義你怎麼創造價值,怎麼讓顧客感受到你的與眾不同。」最後,他提醒企業要先評估自己的「數位成熟度」,了解現在的位置與限制,才不會盲目跟風,這個觀念對我來說是一記警鐘:很多人談AI、談轉型,但都沒問自己一個基本問題:我準備好了嗎?
聽完詹院長的分享,我的腦中不只是一堆名詞或框架,而是充滿了行動與反思的動力。他沒有用術語堆疊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而是用故事、案例與數據串起一條邏輯清晰的脈絡,這不是一場教你怎麼用AI的演講,而是一次提醒我們「為何不能不轉型」的集體共鳴。
企管碩專一 陳美樺
很開心能在這次由林震岩教授所舉辦的論壇中聽到詹文男院長的演講,詹文男院長用許多貼近生活、甚至讓人會心一笑的例子,讓我對AI有了全新的理解與想像空間,也更加感受到AI未來在我們生活中的無限可能。
整場演講中,他不時穿插自己年輕時當兵、工作的趣事,或是分享與家人、同事的互動,有時還引用自己跟兒子的對話當作例子,說明AI科技如何悄悄融入我們的日常。例如他提到,他不相信修車要花三天,兒子就叫他用ChatGPT拍照分析損傷程度、計算修車時間,讓他驚訝現在的AI工具已經能成為每個人的「生活助理」了。另外,他也分享了一段非常有趣的AIDA行銷模型,從高中聯誼到公司數位轉型的推進,都可以用「Awareness(認知)→ Interest(興趣)→ Desire(慾望)→ Action(行動)」來理解與設計。特別是他舉Travel Fox的情色廣告為例,一開始引起話題與爭議,後來反而讓品牌打開知名度,讓我開始反思,原來我們常說的「創新」,不只是科技上的突破,有時候是思維的翻轉與勇氣。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以幽默卻深刻的方式指出世代間的數位落差。例如他提到,當自己看到孩子沉迷手機,引用報導勸阻對方時,兒子卻回應:「沒有人能毀了下一代,除了上一代。」這種看似頂撞的回話,卻也反映出年輕世代對科技的依賴、接受度與主體思維。詹院長不僅沒有排斥,反而從中理解到不同世代的思維方式。他認為與其拒絕,不如學著共感並適度轉化。這讓我學習到,無論是在職場或家庭中,理解與溝通永遠比爭對錯來得重要。
其次,是詹院長談到數位轉型的概念。他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乞丐在鋼杯上貼QR Code,那你覺得他是不是數位轉型了?」雖然聽起來像玩笑話,但其實是要我們理解數位轉型的定義,因此院長進一步引用一位呂正華秘書長的趣味說法:「神秘禮物,神秘比較重要 還是小禮物比較重要?」,來比喻數位轉型的核心:數位(神秘)本身不是關鍵,能不能真正帶來轉型(小禮物)才是最重要的。這樣的說明不僅深入淺出,也讓我們意識到,轉型不只在於你用了什麼數位工具,而在於你是否因此改變了舊的模式與做事邏輯。就像他問大家「你會用手機,代表你有數位化,但不代表你完成了轉型」,這讓我反思到自己平常雖然也使用不少工具和App,但思維與行為模式似乎還停留在「數位」,沒有真正「轉型」。
這場演講不只讓我對AI有更清楚的定義與應用情境,也激起我思考:未來面對工作與生活的變化,我可以怎麼透過學習AI、運用AI,來提升自己的價值與效率?很感謝能有機會參與這場精彩的分享,除了學到知識,也感受到院長對教育與未來世代的真誠用心。
企管碩專一 葉亭妤
今天有機會現場聆聽詹文男博士的演講,主題是「AI賦能,創新轉型」,整場內容專業豐富風趣,讓我對AI在企業轉型上的應用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引發很多反思。
不是把資料搬到雲端就叫轉型,而是從頭問自己:我的客戶要的是什麼?我們該怎麼用數位幫助他們更快得到?這才是核心。很多轉型案失敗,不是因為技術不夠強,而是領導者還停留在過去的思維,不願放手、不願冒險、不願改變 KPI。轉型不是只升級某一部門的效率,而是要看整體價值鏈(從需求到交付)如何透過數位重新設計。這包含:客戶互動、內部流程、供應鏈、商業模式等。
最印象深刻的三件事,分別是AI不只是工程師的事,而是全公司一起的事。詹博士一開始就點出重點:「AI轉型,重點不在技術,而在『人』。」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強調,很多企業以為買了系統、請了技術人員就完成轉型,其實不然。數位轉型是整個組織的事,領導者的心態、內部的文化、資料基礎,缺一不可。
第二件是資料才是AI的「燃料」,但多數企業沒準備好,他也提到,很多公司資料根本亂七八糟,沒標準也沒整合,這樣AI再聰明也沒用。這點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自己的部門在資料整理上是不是也還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轉型不能只靠工具,更要先有清楚的資料架構。
第三件是中小企業也能做AI轉型,只要方法對。詹文男博士分享了一些實際案例,包括傳產、小企業成功導入AI來做預測維修、提升效率。這讓我很有感,因為以往大家都覺得「AI是大企業在用的東西」,但實際上,只要從痛點出發、方法正確,中小企業反而能更靈活、反應更快。
我的收穫與反思是數位轉型,是一場從「人」開始的進化。詹文男博士的觀點提醒我們:數位轉型不是科技的競賽,而是企業思維與文化的轉變過程。當企業能理解「科技怎麼賦能價值」,而不是「科技為了科技」,轉型才真的有可能成功。詹文男 博士鼓勵企業從痛點出發、從可見成效的專案切入,而不是一開始就推全公司變革。成功的轉型,多是「敏捷實驗、快速迭代」。
AI轉型不是花錢買科技而已,而是要改變整個企業的思維和習慣。未來企業的競爭力,取決於誰能先把AI「用得好」,而不是誰「買得多」。我也開始思考,我所在的單位,有沒有什麼流程其實可以引進AI來優化?不一定要高科技,有時候從簡單的自動化做起,也是一種創新。
整場演講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AI不是未來的事,它就是現在的事。」而真正能把AI用好的企業,不是技術最多的,而是最願意改變的。很感謝這次能親自聽到詹文男博士的分享,收穫滿滿,未來也希望能把這些啟發,應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個人很喜歡及欣賞詹文男 博士的演講風格,內容專業易懂風趣獨到。真心希望校方能多邀請這類型的講師到校演講及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