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永續旅遊實踐
企管碩專一 俞瓊雅
說到企業的永續經營,很多人會馬上聯想到大企業、高科技、碳權交易、節能減碳等等,在這次的論壇裡,除了很優秀的台達電、仁寶以外,其實,我佩服的是『世外桃源』這個案例。它讓人看到很不一樣、又讓人感動的一面。當然,江總經理的口才也是很幽默風趣,而且講話格外的實在(在中國大陸,最好不要稱自己是董事長,哈哈)。
「世外桃源」這個位在桂林陽朔的景區,是由台商江文豪先生打造的,背後展現出的不只是觀光產業的實力,更是一套活生生的ESG實踐手冊。江總經理一開始就說,『世外桃源』最大的賣點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天然的山水美景。如果今天經營者只想賺快錢,蓋幾棟豪華飯店、搞點人造景,很快就會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吸引力。
但江總經理尊重當地的地景,讓景區建築與山水共生,建造了古色古香的小屋,保有原始風味,讓景色與建築合而為一。雨水回收系統做得很完善,可以用來澆灌園區植物,減少水資源浪費。甚至為了環境保護還自行建造污水處理系統,可說是除了相當尊重自然生態外,也很有商人的良心,與我們一般既有印象的中國大陸不一樣。事實上,現在中國大陸其實對於人民的素養教育方面也提升了很多,他們一直都有在進步。而且,加上人口眾多的優勢,他們每個人進步一點點,就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大進步。反觀台灣,包含國家級、財團的建案,這些事情還不一定會處理得透明、乾淨。
像「世外桃源」這樣,從設計源頭就融入節能減碳的思維,才能真正落實「環境友善」的核心價值。如果說環境是「外在」的永續,那社會責任就是「內部」關於人與文化的延續。『世外桃源』這個名字,江總經理也是取的很好。來自陶淵明筆下的理想國。讓這裡能成為一個大家安居樂業的地方,還促進了週遭居民的就業機會,特別是當地少數民族的族人們。從導覽員、表演者到手工藝工作坊,都是當地人。這不只是創造就業,更是文化的延續。
此外,江總經理也不忘提攜學弟妹,像是與中原大學商設系合作,推出苗族圖騰娃娃背巾、侗族刺繡手作包、還設計了一系列酒店的VI識別,甚至還得了iF、紅點等設計大獎,這些商品在園區販售,也讓部落婦女有穩定收入,除了增加營收,更讓觀光客有美好的視覺享受。
江總經理把「世外桃源」當成一個讓人安居樂業的地方,不只是觀光客拍照打卡的景點。更親自投入第一線。你很難想像,一個企業主,居然還會自己去學習藍染、烹飪與傳統工藝,目的不是要自己變成職人,而是要真正理解這些文化背後的精神,然後才能帶領團隊好好地保存它、延續它。企業間的CSR專案,最常見的就是捐款、成立基金會而已,但往往沒有持續力。反觀「世外桃源」這種把地方文化轉化為經濟動能的作法,才是真正把「S」變成企業的經營策略。
江總經理在治理這塊,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的長期思維。對於公司的經營,江總說,管理員工沒有別的辦法,就是需要身體力行。上面的人都帶頭做了,下面的人自然也會跟著做。而且也願意放權讓下面的人去執行,就連對於企業感覺最無關緊要的掃廁所,都可以有想法,讓員工自行約束自己。簡單說,就是你這間公司怎麼「管理自己」、「規劃未來」,讓合作夥伴、顧客與員工都能信任你,所以他也才能回來台灣半年都可以放心讓員工自己管理自己。現在有太多企業強調KPI、效率、規模,卻忽略了人的故事、土地的脈絡。而江總經理的做法,正好顛覆了這種「數字主義」,他用「參與」取代了「指導」,用「體會」取代了「命令」。
另外,他也說,對於經營品牌,一定要定好自己的信念。從園區名字、建築風格、表演內容、商品設計,全都圍繞「世外桃源」這個核心,才不會今天一個方向、明天聽了別人的建議又改,唯有堅持自己的初衷信念,這樣才能從上到下都能朝同一個方向執行。這些做法讓我了解,好的治理不是繁瑣制度,而是讓大家對企業的未來有信心。你走得慢沒關係,但只要走得穩、方向對,大家就會願意一起走下去。
最後,就是比較讓人頭疼的法規與政治地緣關係。中國大陸競爭如此激烈,如何可以領先?江總經理他在第一時間就有眼光投入所有身家買了這一大片的地,也在第一時間就申請智慧節能,並通過首批法規審核,這不僅提升了政府評價,也讓旅行社更願意合作,成為品牌的競爭優勢。
這點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提醒:風險評估不只是預防危機,更是抓住機會的起點。在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不確定性,他也很早就建立與地方政府良好溝通機制,也謹慎評估每一步擴張,不貪快、不求大,而是求穩。江總經理讓我看到,除了在中國大陸經營取得先機的市場優勢以外。企業落實環保與文化有多重要,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ESG不是負擔,而是一種新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結論:執行永續工作不應該是企業的額外負擔,而是應該融入生活與企業的經營方式。正確的社會責任,不是一次性的,應是長期互利共生。企業治理不等於繁文縟節,而是塑造信任與價值的過程。未來無論我們在哪個產業服務或是身在哪個國家,我相信只要秉持這種態度,人人都能在自己的「世外桃源」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經營永續的路。
企管碩專一 莊蕙雯
「世外桃源」不僅是景區名稱,更是企業願景的體現。該景區從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文化意象出發,結合當地自然風貌與少數民族文化,構建出一個具有高度差異化的文化觀光品牌。其經營者江文豪董事長不僅有商業眼光,更有文化使命感,從品牌命名、設計到景區規劃,均深具文化底蘊與市場敏感度。更令人敬佩的是,企業在品牌建構上的全面性與一致性:無論是通過 ISO9001/14001 認證以建立專業與可信形象,還是與中原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取得Red Dot與iF設計大獎,這些舉措無一不是為了提升品牌的國際能見度與文化內涵。這種橫跨文化創意、管理認證、視覺設計的整合力,是文化觀光產業少見的經營深度,也展現企業視野超越短期收益、放眼長期價值的格局。
在世外桃源的經營實踐中,我深刻看到永續旅遊理念的體現。首先,在環境層面,景區保留自然原貌,如無燈光修飾的燕子岩洞、純天然湖泊與植栽景觀,有效降低對環境的干預與破壞。其次,在社會層面,企業邀請真正的少數民族成員參與表演與導覽,不僅提升旅遊體驗的真實性,也為當地社群創造就業機會並重建文化認同。在經濟層面,企業不僅獲得可觀收益,更透過獎學金、公益基金等方式回饋教育與在地人才,建立正向循環。這種「人本」與「環境共好」的經營邏輯,讓我看見一個真正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觀光企業典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遊程設計的細膩性與人性化。從乘船進洞、穿越桃花島,再到原始部落與淵明山莊,整個行程呈現出由現實入夢境、由俗世返自然的過程,不僅是觀光路線,更是一場心靈療癒旅程。這樣的體驗式設計回應了現代人對慢活、身心平衡與文化深度的渴望,也為景區創造了無可取代的體驗價值。然而,正因世外桃源已站上文化觀光產業的高峰,未來更須警惕「高處不勝寒」的風險。
「世外桃源」不僅是陶淵明筆下的理想國度,更是企業經營智慧與文化美學的結晶。它用文化築景、用誠意建品牌、用永續成價值。但越是成功,越要居安思危。對企業而言,最大的挑戰從不是市場,而是自滿;最強的競爭力也不只是資本,而是文化的堅持與創新的動能。由衷希望,未來的世外桃源能持續在尊重土地、珍惜文化與守護人心的路上穩健前行,真正成為一處「永續而美好的人間仙境」,讓後人不只能在詩文中尋夢桃源,更能在現實中真切體會它的溫柔與深遠。唯有建立永續治理機制、導入科技轉型、鞏固文化深度並持續培育人才與價值傳承,才能讓「桃花源」不只存在於過往傳說與旅客回憶中,而是真正成為下一世代也能共鳴的心靈家園。
企管碩專一 葉亭妤
世外桃源景區是根據晉代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意境,結合當地的田園山水風光開發建設的首批國家AAAA景區,並通過了ISO14001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ISO9001國際品質管制體系的認證,是世界旅遊組織首推旅遊目的地,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在桂林目前是唯一獲得此殊榮的景區。景區位於桂陽公路旁,距桂林45Km、距陽朔15Km,田園風光、民俗風情、民寨大觀有機排序,與大自然的秀美山水融合為一體,在觀賞山光水色、民俗風情的同時,又能領略多姿多彩的風情。
這次能參加傑出校友的演講真的很開心,講者是畢業多年江文豪學長於1999年在中國桂林成立中國著名的館觀旅遊景點,江文豪學長在成功之際也同時回饋學校進行產學合作【為提升世外桃源景區與山水園人文景區的品牌形象及視覺形象,更回應「文化煉金、價值創新」的時代趨勢,從2010年開始,景區與中原大學進行了文化創意與品牌構建的合作。針對世外桃源景區,結合當地的山水景觀、少數民族文化,並融入陶淵明古詩的文學意境,以打造企業識別、景區識別等系統。經過多年的調研、規劃、設計與落實,桂林陽朔山水旅遊開發公司與臺灣中原大學文化創意研究中心共同策動的產學合作,在被譽為設計界奧斯卡獎的德國iF與德國紅點Red Dot之中,一舉奪下2014年的「iF傳達設計獎」、「iF包裝設計獎」與「Red Dot傳達設計獎」等三項國際大獎,讓品牌構建與文化創意的開發成果。事實證明,這樣的品牌文化提升,不僅將桂林民族特色及百越文化呈現在了中外遊客眼前,也將中國的傳統人文與少數民族的真善美帶到了國際舞臺】這些殊榮促使企業邁向品牌經營的新里程碑。
在演講中江文豪 總經理提到全面採用近700位在地的員工及如何做好內部的管理,落實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確保企業的流程和服務品質符合標準,讓員工更容易理解和遵循,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江文豪 總經理,他回校與我們分享,旅遊業如何實際落實ESG理念,讓我們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維來看待「旅行」這件事。
旅遊業其實也會「污染」我們平常旅行很開心,但講者提醒我們,觀光行為如果沒被妥善管理,可能會對當地環境、文化甚至居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例如過度旅遊導致資源枯竭、垃圾過多、水資源不足等。
ESG在旅遊業怎麼做?E(環境):推動無塑旅行、節能旅館、碳足跡計算等。S(社會):尊重當地文化、聘用在地員工、讓觀光收益回饋社區。G(公司治理):設定永續政策、公開ESG報告、建立透明流程。
遊客也有責任:講者提醒我們,不只是企業,身為旅客的我們也要做「有意識的選擇」。例如選擇支持有永續理念的業者、避免參與傷害動物的行程、尊重當地風俗習慣等。
永續也是未來的趨勢與職涯機會:他特別鼓勵我們,如果對旅遊或永續議題有興趣,現在其實有越來越多工作職位是與這些有關,例如永續專員、綠色旅遊策劃師、ESG顧問等。
這場演講讓我重新思考旅遊的意義。以前總覺得旅行就是放鬆、拍照、吃喝玩樂,但現在覺得,如果我們不負責任地旅行,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因為美景可能會消失、文化會流失、在地人也會產生反感。
ESG不是只有工廠、金融業在做,原來像旅遊這麼生活化的行業,也正面臨巨大的轉型與壓力。而我們作為下一代,不只是未來的旅客,也可能是旅遊業的一員,現在就應該開始培養這方面的意識與能力。「永續ESG不是企業的包袱,而是轉型的機會。」我想,無論未來是否從事旅遊產業,這種思維對我們來說都是寶貴的學習。
很感謝學校安排這次聽演講機會,也感謝江文豪學長回校來分享真實又實用的內容。不只是讓我認識ESG,更讓我看見旅遊業其實可以很有影響力,也可以很有意義。未來有機會,我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永續意識的旅人,甚至在職涯上貢獻一份心力。
企管碩專一 陳美樺
很高興這堂課讓我有機會參與這場精彩且內容充實的永續台商企業論壇。此次論壇由林震岩教授邀請來自不同產業領域的三位講者—台達電子副總裁暨永續長周志宏先生、金仁寶集團董事長特助洪國基先生,以及世外桃源旅遊總經理兼桂林台商協會會長江文豪先生—分享他們在ESG永續實踐上的寶貴經驗,讓我深受啟發。
特別是江文豪總經理的【世外桃源永續旅遊實踐】主題演講,從人文關懷出發,深入闡述企業如何結合在地文化推動永續經營,展現出獨特的永續視角,別具啟發性。相較於前面兩位講者運用大量數據方式與策略說明企業如何有效落實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等ESG指標,江總經理則選擇以貼近生活的方式,講述他如何在大陸桂林創業,並在旅遊產業中獲得首批4A的評鑑、ISO14001及ISO 9001認證,就連近幾年才剛興起的永續經營理念也在所有旅遊同業中搶先落實,拿到認證。他在講述過程中不談節水節電等具體數據,而是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說明企業如何與在地文化共融,並與中原大學攜手合作,推動文創設計與生活文化的傳承,打造出屬於「再造桃花源」的獨特模式。
江總經理的演講內容中,共有三點讓我印象最深刻且學習到最多。首先是江總經理在開頭沒多久說的一句話,『你的理念要先定義好,這樣才不會被他人的意見所影響。』。他這句話或許是在提醒我們在推動理念或經營方向時,唯有堅定初衷、清楚自己的價值定位,才能在外界聲音紛雜時依然保持初心,不偏離目標方向。這樣的觀點其實不僅適用於企業經營,更能作為我在面對人生選擇與挑戰時的重要信念指引。
第二點是,在創業前應盡可能學會與該產業相關的所有技能。例如若打算經營咖啡店,除了要懂得沖泡咖啡,還應掌握糕點製作、文宣設計等技能,甚至是打掃廁所等基礎工作。他也分享自己曾經為了更了解營運實務,親自學習並打掃廁所。這樣的親力親為,不僅體現對細節的重視,也能激發員工更積極地投入工作。這點讓我意識到,雖然我目前沒有要創業的打算,但除了在自身專業上持續精進外,對於相關業務也應保持開放學習的態度,才能在面對挑戰時具備更全面的應對能力。
最後一點則是強調「建立標準化流程與稽核制度」的重要性。另外,這些標準化規範應由基層人員主動參與訂定,而非由上層單方面指派。唯有讓實際執行工作的同仁參與制定規範,才能提升其認同感與執行意願,避免因命令式指派而產生抗拒,進而讓制度更容易落實於日常操作中。這樣的做法值得讓許多企業作為參考與學習。
企管碩專一 詹紀緹
一開始老實說我對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多想像,只覺得應該是環保跟旅遊之類的概念,但當天聽了江文豪總經理的分享,真的讓我對旅遊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認識,甚至開始思考,如果我們出門旅行,其實不只是看風景、拍美照、打卡,更可以是一場對土地與文化有責任的行動。
江總經理分享的是「世外桃源永續旅遊」旅遊地區,因為他的規劃與理念,成為了生態、文化與經濟共生的典範。江總的理念有著「旅遊不只是觀光,而是文化的傳承與生活的再生」讓我有種被打開眼界的感覺。這完全不同於我們一般對旅遊的印象,不再是大規模開發、不再是對當地環境的掠奪,而是一種溫柔、深度,且尊重土地與居民的方式。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總提到「透過提升居民的參與度與責任感,來推動社區參與旅遊」。這其實聽起來簡單,但實際操作非常不容易。他分享說,他們在推動永續旅遊的過程中,了解居民的需求與文化特色,並設計旅遊活動的時候,讓居民能夠真正參與、甚至是主導整個旅程。像是安排當地的長者唱侗族大歌、讓年輕人帶遊客體驗苗族的蠟染技藝、或者介紹壯族的天琴藝術,這些都不是表演給觀光客看的「節目」,而是生活中的真實呈現。
而且,為了讓居民真的從中獲益,他們還安排就業機會,像是擔任導覽員、手作工藝老師、旅宿管理員等,讓當地人能夠留下來,不用離鄉背井到外地打工。江總他們有固定的收入撥款作為公益使用,像是投入環境維護、教育資源、文化資產保存等等。這讓我很感動,也很佩服,因為他們是真的在做一件讓人與土地都受益的事,而不只是商業操作。
更讓我驚喜的是,他們結合了許多傳統文化與創意產業,像是將蠟染結合設計、侗族織布與現代服飾融合,或者透過音樂、劇場形式讓旅客更深入了解當地文化。我覺得這真的非常有創意,也讓我想起現在很多所謂的「文創旅遊」,但江總經理的做法更進一步,不只是包裝文化,而是讓文化活下來,活在人們的生活中,這是一種更深層的文化永續。
除了文化面之外,江總也強調生態環境的維護。他舉例說,他們在設計建築與設施時,會選用環保建材,盡可能少破壞原始地貌,同時推動節能減碳。這些雖然看似小事,但其實就是永續的開始。當我們身為旅客,也能從這些細節中學到尊重環境、尊重文化的一種態度。
整場講座下來,我真的收穫很多。也許是因為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內容,加上江總經理講話很有熱情,講的也都是他親自參與的真實例子,所以我聽得特別專心、也特別有感。過去我總覺得旅遊就是一種放鬆、娛樂,但現在我知道,一場好的旅程,其實也可以成為一場生命的教育。
如果有一天我也有機會接觸這些產業,我會記得江總想傳達的想法「讓旅遊成為文化的延續,而不是文化的破壞」這想法對我來說,不只是句口號,而是一種責任。我也希望未來的旅遊,不再只是景點打卡,而是一段與土地、文化、人深刻交流的過程。
最後,我很感謝教授安排這場講座,讓我有機會跳出課本與教室,從一個實際案例中看到永續旅遊的可能性與價值。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認識這樣的旅遊方式,因為唯有更多人理解並支持,才能讓「世外桃源」不只是存在於夢想裡,而是真正成為現實中永續共生的美好。
企管碩專一 何居晏
在這個氣候危機與資源枯竭不再只是新聞標題的時代,「永續」不該只是一個口號。這場在中原大學張靜愚圖書館秀德廳舉行的「永續台商企業論壇」,讓我重新認識了所謂「做生意」可以有怎樣的深度與高度。
主講人是江文豪總經理,一位從設計到經營都有深厚底蘊的企業家。比起「台商」,我更願意稱他是「文化策展人」或「永續生活的實踐者」;江總分享自己當年初訪桂林時,內心被當地山水震撼的那一刻。他沒有被觀光熱潮沖昏頭,而是靜下心思考:能不能打造一個結合自然美景、少數民族文化和環境教育的空間?他選擇以「世外桃源」為願景,並非只是文創包裝,而是源自對《桃花源記》的理解─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江總提到:「開發景區,第一件事不是設計建築,而是去拜訪村民。」這句話道破他成功的關鍵—共生思維,他沒有用企業家居高臨下的姿態談合作,而是放下身段,跟當地人建立信任。從村民就業到文化保存、從導覽內容到商品開發,每一步都走得務實又尊重在地,他更主動與學界合作,例如與中原大學設計系攜手開發文創產品,不僅提升品牌,也培養學生實戰能力。這種跨界互惠的經營邏輯,是我從未在課本中學到的。
在談到管理制度時,江總提到他導入ISO認證體系,甚至連餐廳 SOP 都親自設計與演練。不是為了表現自己多專業,而是他相信:「讓每一位來到世外桃源的旅客,都能感受到同樣的用心,是我們的責任。」,這讓我反思,永續其實不只是環保標章、太陽能板這些外顯的裝置,而是經營者是否有那份對品質的承諾與堅持;江總在演講最後點出,他對永續的定義絕不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包裝,而是能讓環境得以保護、文化得以傳承、當地經濟得以成長,三者缺一不可,他舉例,透過將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文化融入表演與商品設計,讓旅客不只是「拍照打卡」,而是真正理解在地故事,這才是真正的「深度旅遊」。
從江總的故事裡,我看到了一種可能——做企業不只是追求利潤,也可以是一種價值的實踐;創業不只是規模的擴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場演講讓我重新思考:如果未來有一天,我也有機會在某個產業中發聲,我希望自己不只是「賺錢的人」,而是像江總一樣,成為「創造共好的人」,我非常感謝學校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雖然只有不到一小時的時間,但帶給我的省思與啟發,永續,不只是環保,而是我們怎麼看待人、土地、與未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