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大陸商業機構統計,大潤發在大陸總營業額位居外資零售業之冠,超越法商家樂福、美商沃爾瑪及英商特意購等跨國量販業者。大潤發於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第一站便是上海,有別於台灣的大潤發是由法國管理,中國的大潤發則是直接由台灣管理,至2012年在中國已有208間分店。
對此,大潤發中國區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陳守仁低調表示,大潤發不在乎名次排行高低,只在乎如何把店開好;作為人資主管,他最關心如何幫公司找到對的人才,積極擴點。
貳、人力資源管理論點
針對大潤發的企業文化以及其競爭優勢,陳守仁表示,中國大潤發透過台灣成功經驗的複製與當地化的政策,使其快速開設優質分店;加上充分的信任與授權,縮短決策流程的時間;即時的資訊系統,使高階管理者能掌握各店舖資訊與商品銷售狀況。
關於人員招聘及管理,以大潤發這麼一個龐大的企業體來說,要維持整體營運最好的辦法之一便是SOP標準化作業流程。
陳守仁說,大潤發目前在大陸有多家分店,員工總數約十多萬人,營業額能居外資零售業之冠,除了台灣和大陸同文同種、飲食文化相同,知道中國人需要什麼產品外,大潤發「在地化」作得很確實,是主要原因之一。
他表示,大潤發不把大陸視為一個「廣大的單一市場」,而是找出不同地方的在地特色,因為大陸太大,開店開不完,但各地都有不一樣的飲食習慣和消費行為,大潤發能夠清楚掌握,是致勝關鍵。
陳守仁舉例,大潤發海南分店賣得最好的是東北紅腸,因為有很多東北人為避寒而移居海南島,證明大潤發掌握在地市場,營業額才能在總店數比家樂福和特意購都少之下勝出。
他說,大潤發在地化策略也運用在人才培育上,1997年在上海設點時,分店總經理多為台灣人,但現在華東地區77家分店,只剩2名台籍分店總經理。
參、相關文章─落實細節管理 大潤發緊逼家樂福
本文摘錄至商業週刊第971期,作者為守寍寍。
在兩岸量販業,大潤發是後進者,進入中國市場八年,大潤發首度公開財報,年營收排名第二,僅次於家樂福;但是,單店營收卻高於家樂福。
進入中國市場八年,大潤發就如同一艘潛在水底的戰艦,沉默低調。八年後,這艘戰艦浮出水面。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佈的二○○五年中國大陸主要外資連鎖零售業排行榜,首度進榜的大潤發營收排名僅次於法商家樂福。
這是中國大潤發第一次公開財務數字,一進榜就聲勢驚人。在此之前,任何官方統計都看不到中國大潤發的成績單。這份成績單顯示,在中國外資連鎖業主中,大潤發年營收近人民幣一百五十七億,排名僅次於家樂福的一百七十四億,但是大潤發平均單店營業額(六十家店)卻高於家樂福(七十家店)。這兩年,大潤發單店營業額成長率更遠高於家樂福。
八年前,大潤發在上海閘北開出第一間門市時,家樂福早已在北京、上海、重慶等八個城市開了十四家店。「剛到一個新城市,同業抵制你,經銷商也不理你!」大潤發中國區行銷部總經理丁虹回憶,不得已,只好緊急從別的區調貨。
面對挖角,拔擢二線主管 分紅配股,讓店長零流動率
最初大潤發是仿萬客隆,以倉儲模式經營。大潤發開到第三店時,時任大潤發中國區副董事長,現為大潤發中國區執行長的黃明端走訪歐洲各國量販店,發現萬客隆門可羅雀、隔壁的家樂福卻門庭若市。黃明端驚覺:量販超市才是未來趨勢,一聲令下,大潤發把重貨架改為輕貨架,同時降低貨架高度,讓原本供工商業採購的大潤發倉儲,變成一般消費者都可以進入的大潤發量販店。
營運模式改變,人事紛擾接踵而來。四年前,大潤發中國區總經理駱建中及三位台籍店長跳槽,四個門市有三個店長被同業挖角,當時才到中國一年的黃明端,馬上面臨內外交迫,他首先拔擢二線主管加以穩定軍心,自己跳下來兼任總經理。接著,資訊系統與員工分紅配股制度陸續上線,至今,「我們的店長流動率是零!」大潤發中國區人力資源部總經理陳守仁極為自豪的說。